过敏性湿疹是与过敏反应密切相关的皮肤炎症性疾病具多样皮疹及剧烈瘙痒,内在因素有遗传易感性致皮肤屏障等异常、免疫功能异常致炎症反应,外在因素是接触吸入、食入、接触性过敏原,临床表现分急性期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糜烂等、亚急性期红肿渗出减轻有鳞屑结痂、慢性期皮肤增厚苔藓样变,好发面部等多部位,儿童皮肤屏障未熟易发病需保湿等,成年人因职业或生活接触过敏原发病需排查,老年人皮肤老化易患慢性需保湿,诊断靠病史、表现及过敏原检测,治疗要避免过敏原、加强皮肤保湿及根据情况用外用药、抗组胺药等。
一、定义
过敏性湿疹是一种由内外多种因素引发的皮肤炎症性疾病,属于湿疹范畴,其核心特征是与过敏反应密切相关,皮肤出现炎症损伤,表现出多样化的皮疹形态及剧烈瘙痒等症状。
二、发病机制
(一)内在因素
1.遗传易感性:若家族中有过敏相关疾病史,个体患过敏性湿疹的风险可能升高,遗传因素会影响皮肤屏障功能及免疫系统的调控。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皮肤屏障结构或功能异常,使皮肤更易受外界刺激诱发过敏反应。
2.免疫功能异常:免疫系统失衡,当机体接触过敏原时,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引发炎症反应。如Th2型免疫应答过度增强,导致组胺等炎症介质释放,进而引起皮肤炎症、瘙痒等表现。
(二)外在因素
1.接触过敏原:常见的过敏原包括吸入性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食入性过敏原(如牛奶、鸡蛋、鱼虾等)、接触性过敏原(如某些化学物质、金属饰品、化妆品、化纤类粗糙衣物等)。当皮肤接触或摄入这些过敏原后,易触发过敏反应,导致湿疹样改变。
三、临床表现
(一)急性期表现
皮肤出现红斑,随后迅速发展为密集的丘疹、水疱,水疱破裂后可出现渗出、糜烂等表现,伴有明显剧烈瘙痒,患者常因搔抓而加重皮肤损伤。
(二)亚急性期表现
红肿和渗出症状减轻,皮肤表面出现鳞屑、结痂,炎症反应相对缓解,但仍有瘙痒感。
(三)慢性期表现
皮肤增厚、粗糙,纹理加深,呈现苔藓样变,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
四、好发部位
可累及身体多个部位,常见于面部、手部、足部、四肢屈侧(如肘窝、腘窝)、乳房、外阴等部位,不同个体的好发部位可能因接触过敏原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五、不同人群特点
(一)儿童
儿童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易受外界刺激及过敏原影响。例如,婴幼儿可能因接触棉质较差的衣物、食用某些过敏食物等引发过敏性湿疹,需特别注意皮肤保湿及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且儿童用药需谨慎选择温和、安全的制剂。
(二)成年人
成年人可能因职业接触特定过敏原(如化工行业人员接触某些化学原料)或生活中接触常见过敏原(如使用不合适的化妆品)而发病,需注意排查工作及生活环境中的过敏原,并根据病情合理选择治疗药物。
(三)老年人
老年人皮肤逐渐老化,皮肤干燥,屏障功能减退,易患慢性过敏性湿疹。需注重皮肤保湿护理,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产品,同时关注基础健康状况对皮肤状态的影响。
六、诊断要点
主要依据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过敏史、接触史等)、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必要的过敏原检测(如斑贴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来综合诊断,需排除其他类似皮肤疾病以明确为过敏性湿疹。
七、治疗原则
(一)避免接触过敏原
明确并规避已知的过敏原是关键,如减少接触花粉、尘螨,避免食用过敏食物等。
(二)皮肤护理
加强皮肤保湿,使用温和无刺激的保湿剂,维持皮肤屏障功能。例如,选择含有甘油、凡士林等成分的保湿产品,定期涂抹以保持皮肤湿润。
(三)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如弱效或中效糖皮质激素乳膏)、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部位选择合适剂型;对于瘙痒明显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但需注意不同年龄段人群用药的安全性差异,儿童应优先选择适合的低龄儿童可用抗组胺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