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瘘是皮下组织内由感染等致异常通道,一端开口皮肤,一端起自感染病灶;肛瘘是肛管直肠周围由内口、瘘管、外口组成的肉芽肿性管道,多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两者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不同,皮下瘘多因皮下感染等,表现为皮肤小孔流分泌物等,靠体格检查等诊断,手术切除瘘管;肛瘘因肛周脓肿,表现为肛周反复流脓肿痛等,靠多种检查诊断,手术为主。
肛瘘:是指肛管直肠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内口多位于齿状线附近,外口在肛周皮肤上,瘘管则经过肛管直肠周围的间隙。
病因
皮下瘘:多因皮下局部的感染,如皮肤疖肿、皮脂腺囊肿感染等,感染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炎症向周围扩散,破坏皮下组织形成瘘管;也可能是外伤导致皮下组织损伤后,继发感染形成瘘管。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可能发生,比如长期不注意皮肤清洁的人,皮肤感染的风险增加,更易出现皮下瘘;有外伤史的人群也可能因外伤后感染引发皮下瘘。
肛瘘:主要与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有关,绝大多数肛瘘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发展而来。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脓腔缩小,引流不畅,腔壁形成结缔组织增生的管壁,从而形成肛瘘。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男性发病率相对略高一些,可能与男性的生理结构等因素有关,长期久坐、免疫力低下等生活方式因素也会增加肛瘘的发病风险,比如长期久坐会影响肛周血液循环,降低局部抵抗力,容易引发肛周感染进而导致肛瘘。
临床表现
皮下瘘:主要表现为皮肤表面有一个或多个小孔,可间断流出少量脓性、血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局部可能有红肿、疼痛等炎症表现,一般瘘管较浅,从皮肤表面可摸到较浅的条索状硬结通向深部。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因表达不清,家长发现孩子局部皮肤异常、有分泌物等情况;成年患者可能能较准确描述局部的不适症状。
肛瘘:典型表现为肛周反复流脓、肿痛,可摸到从外口通向肛门的条索状瘘管,外口可时闭时溃,反复发作。瘘管较长,可涉及肛管直肠周围多个间隙,症状相对皮下瘘更复杂,对生活质量影响可能更大。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肛瘘相对较为特殊,往往症状不如成人典型,可能表现为肛周反复红肿、有少量分泌物等;成年患者症状更典型,但也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
诊断方法
皮下瘘: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观察皮肤表面的异常开口及周围情况,可触及皮下的条索状硬结,必要时可进行超声检查,超声能够清晰显示皮下的瘘管走行、深度等情况,帮助明确诊断。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检查时需根据其特点进行,儿童可能需要家长配合,轻柔操作;成年患者则可常规进行体格检查和超声等检查。
肛瘘:体格检查时可发现肛周外口,通过探针检查可探入内口,结合肛门指诊了解肛管直肠周围的情况,肛门镜检查可观察齿状线附近有无内口,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肛瘘的诊断价值较高,能够清晰显示肛瘘的瘘管走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不同年龄人群的诊断需要考虑其特殊性,儿童肛瘘在诊断时要注意避免过度检查带来的不适,而成年患者则可按常规的肛肠疾病诊断流程进行。
治疗原则
皮下瘘: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瘘管,将皮下的异常通道完整切除,术后需要进行伤口的护理,保持局部清洁,促进愈合。不同年龄人群术后护理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搔抓伤口,家长要协助做好伤口清洁;成年患者则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伤口恢复。
肛瘘: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方式有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肛瘘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根据肛瘘的类型、复杂程度等选择。手术的目的是切开或切除瘘管,敞开创面,促进愈合。不同年龄人群手术的选择和术后恢复需要综合考虑,儿童肛瘘手术要更加谨慎,尽量选择对肛门功能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成年患者则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术后同样需要注意伤口护理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以促进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