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症是仅有皮肤瘙痒无原发性皮损的皮肤病,内在因素包括系统性疾病、神经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外在因素有皮肤干燥、外界刺激,临床表现分全身性和局限性,靠临床表现等诊断,治疗原则有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病因
内在因素
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肝胆疾病(肝硬变、胆石症等)、肾脏疾病(慢性肾炎、尿毒症)、恶性肿瘤(霍奇金病、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等,这些疾病可能通过影响机体的代谢、神经功能等引发皮肤瘙痒。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皮肤内葡萄糖含量增高,刺激神经末梢,可引起瘙痒;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体内的尿素等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蓄积在体内刺激皮肤神经,导致瘙痒。
神经精神因素:脑动脉硬化、脊髓痨、神经衰弱等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以及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变化都可能诱发或加重皮肤瘙痒。比如,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的人,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对瘙痒的敏感性增强,更容易出现皮肤瘙痒症状。
内分泌因素: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性腺功能障碍等内分泌疾病也与皮肤瘙痒有关。像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新陈代谢加快,皮肤血液循环增加,可能出现皮肤瘙痒;更年期女性由于内分泌变化,雌激素水平下降,皮肤干燥,易发生瘙痒。
外在因素
皮肤干燥:老年人皮肤老化,皮脂腺和汗腺功能减退,皮肤水分流失增多,容易出现皮肤干燥,从而引发瘙痒,这在秋冬季节更为常见,因为秋冬空气干燥,皮肤水分散失更快。
外界刺激:穿着化纤材质的衣物、使用碱性过强的肥皂、过度搔抓等,都可能刺激皮肤,导致瘙痒。例如,化纤衣物对皮肤的摩擦较大,容易损伤皮肤屏障,引起瘙痒;使用碱性肥皂会破坏皮肤表面的酸性环境,使皮肤干燥,引发瘙痒。
临床表现
全身性皮肤瘙痒症:瘙痒常为全身性、对称性,可从一处开始,逐渐扩展到全身。瘙痒程度轻重不一,有的为轻度阵发性瘙痒,有的则为剧烈瘙痒,夜间往往加重,影响患者睡眠和生活质量。搔抓后可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苔藓样变等继发性皮损。
局限性皮肤瘙痒症:瘙痒限于身体某一部位,常见的有肛门瘙痒症、阴囊瘙痒症、女阴瘙痒症等。例如,肛门瘙痒症多发生在肛门及其周围皮肤,局部皮肤可因搔抓出现浸渍、肥厚、皲裂等改变;女阴瘙痒症主要发生在大阴唇、小阴唇,也可波及会阴、阴阜及肛门周围,常因搔抓导致局部皮肤红肿、糜烂等。
诊断
主要根据患者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的临床表现来诊断。同时,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既往健康状况、家族史、用药史等,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可能需要进一步做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甲状腺功能等,以排除系统性疾病引起的瘙痒。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避免搔抓、摩擦及热水烫洗等刺激;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保持皮肤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清洁剂;注意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饮酒等。
药物治疗:可外用止痒药物,如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软膏等;也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以缓解瘙痒症状。对于由系统性疾病引起的皮肤瘙痒,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皮肤瘙痒症需特别注意避免过度搔抓,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儿童的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应选择温和、无刺激的外用药物,且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健康有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避免因瘙痒影响其情绪和生活。
老年人:老年人皮肤瘙痒症患者皮肤干燥明显,日常应注重皮肤保湿,可使用温和的保湿剂。由于老年人常合并多种系统性疾病,在选择治疗药物时需谨慎,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同时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皮肤瘙痒需谨慎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以避免对胎儿造成影响。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湿润,穿着舒适的衣物,减少外界刺激对皮肤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