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如保证孕妇充足睡眠、采取左侧卧位、给予低盐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孕期监测,包括监测胎儿生长发育和孕妇心脏功能;药物治疗,根据心功能情况合理使用利尿剂、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分娩期根据心功能等因素选择分娩方式,注意分娩过程中的各项事项;产褥期保证产妇充分休息、观察子宫及阴道流血情况、预防感染,整个治疗需多学科团队密切合作制定个性化方案以保障母婴安全。
一、一般治疗
休息与活动:孕妇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至少休息10小时以上。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减少体力消耗。对于心功能较差的孕妇,应采取左侧卧位,以减轻增大的子宫对心脏的压迫,改善心脏的血液回流。例如,心功能Ⅰ-Ⅱ级的孕妇可适当从事轻体力工作,但要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心功能Ⅲ级及以上的孕妇需严格限制活动,以卧床休息为主。
饮食管理:给予低盐、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限制钠盐摄入,每天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4-5g以内,防止水肿加重。同时,要保证足够的营养供给,满足胎儿生长发育的需求。比如,多食用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二、孕期监测
胎儿监测:密切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通过超声检查等手段了解胎儿的双顶径、股骨长等指标,评估胎儿的大小是否符合孕周。同时,可采用胎心监护等方法监测胎儿的胎心变化,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缺氧等情况。一般从妊娠早期开始,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了解胎儿在宫内的状况。
心脏功能监测:定期评估孕妇的心脏功能,包括心电图检查,观察孕妇的心率、心律等变化;通过心脏超声检查,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心室壁厚度、心脏瓣膜情况、射血分数等。对于心功能有变化的孕妇,增加监测频率。
三、药物治疗
根据心功能情况用药:对于有心力衰竭倾向的孕妇,可使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等,但要注意监测电解质变化;对于出现快速心律失常的孕妇,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但需谨慎使用,因为孕妇对洋地黄类药物较为敏感,容易中毒)等。不过药物的具体使用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由专业医生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后决定。
四、分娩期处理
分娩方式选择:根据孕妇的心功能状况、胎儿情况、胎位等因素综合决定分娩方式。心功能Ⅰ-Ⅱ级,胎儿情况良好,胎位正常,宫颈条件良好的孕妇可考虑阴道分娩,但要缩短第二产程,可采用会阴侧切、胎头吸引或产钳助产等方式;心功能Ⅲ级及以上,或有其他剖宫产指征的孕妇,应选择剖宫产。例如,心功能Ⅲ级的孕妇阴道分娩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此时剖宫产相对更为安全。
分娩期注意事项:在分娩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孕妇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给予吸氧,保证产妇的血氧饱和度。第一产程中,可适当给予镇静剂,如地西泮等,减轻产妇的紧张情绪,减少耗氧量。第二产程中,指导产妇正确用力,避免屏气用力增加心脏负担。第三产程中,胎儿娩出后,腹部应立即放置沙袋,防止腹压骤降而诱发心力衰竭。同时,可给予缩宫素促进子宫收缩,但要避免使用麦角新碱,因其可能引起静脉压升高。
五、产褥期处理
休息与护理:产后产妇需充分休息,一般建议卧床休息2-3天,之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心功能Ⅲ级及以上的产妇应延长休息时间。要注意观察子宫收缩及阴道流血情况,防止产后出血。同时,继续监测心脏功能,定期进行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
预防感染:产褥期要注意会阴部清洁,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和生殖系统感染。根据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但要避免使用对心脏有不良影响的抗生素。
对于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孕妇,整个治疗过程都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密切合作,包括产科医生、心内科医生、新生儿科医生等,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保障母婴的安全。同时,要充分考虑孕妇的年龄、孕周、既往病史等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降低妊娠合并心脏病对母婴健康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