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瘤是发生在乳腺导管部位的良性肿瘤,病因与内分泌、遗传有关,临床表现有乳腺肿块、乳头溢液等,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检查,治疗有观察随访和手术,预后较好,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乳腺导管瘤的定义
乳腺导管瘤是发生在乳腺导管部位的良性肿瘤,是乳腺常见的良性病变之一,主要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
二、病因
目前其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内分泌因素:体内雌激素水平异常是可能的诱因,女性在青春期、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生理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可能影响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生长,增加乳腺导管瘤发生的风险。例如,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药物或保健品,可能干扰体内正常的激素平衡,导致乳腺导管瘤的发生概率上升。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乳腺导管瘤,那么个体患乳腺导管瘤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与乳腺导管瘤的遗传易感性相关。
三、临床表现
症状
乳腺肿块:多数患者以发现乳腺肿块就诊,肿块可发生在单侧或双侧乳房,一般质地较软,边界清楚,可推动,部分患者的肿块大小会随月经周期有一定变化,月经前可能稍有增大、变硬,月经后有所缩小、变软。
乳头溢液:约有部分患者会出现乳头溢液的情况,溢液的颜色可为无色、乳白色、淡黄色、血性等。如果是血性溢液,需要引起重视,虽然多数为良性病变引起,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鉴别。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育龄女性:由于育龄期女性激素波动相对明显,乳腺导管瘤相关症状可能更受月经周期影响,症状波动相对较明显。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激素水平相对稳定,乳腺导管瘤的症状可能相对较固定,乳头溢液的情况相对较少出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乳腺导管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表现为导管内的实性结节,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等特征,超声检查无创、便捷,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乳腺X线摄影(钼靶):对于发现乳腺内的钙化等情况有一定优势,在诊断乳腺导管瘤时也有一定价值,尤其是对于发现导管内的钙化灶有帮助,但对于年轻女性,由于乳腺组织较致密,钼靶的诊断价值可能相对受限。
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确诊乳腺导管瘤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肿块后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可明确肿瘤的性质、组织学类型等。
五、治疗
观察随访:对于较小的、无症状的乳腺导管瘤,如果经医生评估考虑为良性且无明显恶变倾向,可选择定期观察随访,一般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乳腺超声等检查,监测肿块的变化情况。
手术治疗:如果乳腺导管瘤较大、有明显症状(如乳头溢液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等)或存在恶变倾向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乳腺导管局部切除术等,手术可以完整切除肿瘤,达到治疗目的。
六、预后
乳腺导管瘤一般预后较好,经手术治疗后多数患者可以治愈,且复发概率相对较低。但如果术后病理提示有恶变倾向等特殊情况,预后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处理。同时,患者在治疗后需要定期随访,监测乳腺情况,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复发等情况。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发现乳腺导管瘤需要密切观察,因为妊娠期体内激素水平进一步升高,可能导致肿瘤有所增大。如果肿瘤在妊娠期增长迅速或出现其他异常情况,需要在妇产科和乳腺外科医生的共同评估下决定是否需要手术等处理,手术一般选择在妊娠中期相对稳定的时期进行,以减少对妊娠的影响。
哺乳期女性:哺乳期发现乳腺导管瘤,如果没有明显症状,可在哺乳期结束后再考虑进一步处理;如果出现乳头溢液等影响哺乳或生活的情况,需要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暂停哺乳并进行相应治疗。哺乳期手术需要考虑对乳汁分泌等的影响,手术操作需尽量减少对乳腺组织和泌乳功能的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