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关节穿刺滑液检查等方面综合进行。病史采集要关注发病年龄性别、起病情况、关节及全身症状特点;体格检查看关节肿胀压痛、畸形等表现及与其他疾病鉴别;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自身抗体、炎症指标等并与其他疾病鉴别;影像学检查中X线和MRI有不同表现及鉴别意义;关节穿刺滑液检查可排除其他炎性关节炎等疾病。
一、病史采集
1.发病年龄与性别:类风湿性关节炎多见于30-50岁女性,若发病年龄、性别不符合此特点需考虑其他疾病可能,比如银屑病关节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均可发病。
2.起病情况:类风湿性关节炎多为隐匿起病,逐渐出现关节症状,而感染性关节炎多有急性起病伴发热等感染表现,创伤性关节炎有明确外伤史。
3.关节症状特点: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小关节,呈对称性多关节肿痛,持续时间较长;而痛风性关节炎多突然起病,第一跖趾关节等单关节受累常见,疼痛剧烈,呈刀割样,且有高尿酸血症病史可能。
4.全身症状: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有乏力、低热等全身症状,而肿瘤相关性关节炎可能伴有肿瘤相关的全身表现,如消瘦、贫血等。
二、体格检查
1.关节检查:
类风湿性关节炎:检查可见关节肿胀、压痛,常见于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等,晚期可出现关节畸形,如天鹅颈样、纽扣花样畸形。
与其他疾病鉴别:骨性关节炎多累及负重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等,关节压痛多在关节边缘,畸形多为Heberden结节等,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对称性小关节受累特点。感染性关节炎局部有红、肿、热、痛明显,关节穿刺可见脓性分泌物。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有轻度贫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活动期血小板可升高。
鉴别意义:感染性关节炎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溶血性贫血相关性关节炎可有血红蛋白降低等贫血表现,但有溶血相关实验室指标异常,如网织红细胞升高、胆红素升高等。
2.自身抗体:
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RF阳性率较高,但RF阳性也可见于其他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抗CCP抗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特异性较高,在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阳性率也较高,而其他疾病中该抗体阳性率较低。
鉴别价值: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有抗核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阳性,干燥综合征可有抗SSA、抗SSB抗体阳性。
3.炎症指标:
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CRP升高,病情缓解时可下降。
血沉(ESR):活动期血沉增快,可用于判断病情活动度。感染性关节炎时CRP和血沉也会明显升高,而骨关节炎患者炎症指标多正常或轻度升高。
四、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变窄,晚期出现关节面侵蚀、骨质破坏、关节畸形等。
与其他疾病鉴别:强直性脊柱炎主要累及骶髂关节和脊柱,X线可见骶髂关节破坏、脊柱竹节样变;骨关节炎X线主要表现为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边缘骨质增生等,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侵蚀破坏表现。
2.磁共振成像(MRI):
类风湿性关节炎:MRI可更早发现关节滑膜炎症、骨髓水肿等早期病变,比X线更敏感。
鉴别作用:对于早期难以鉴别诊断的情况,MRI有助于与其他引起关节肿痛的疾病相区分,如鉴别化脓性关节炎的骨髓炎早期改变等。
五、关节穿刺及滑液检查
1.类风湿性关节炎滑液特点:滑液一般呈炎性改变,白细胞计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但不是特异性改变,其他炎性关节炎滑液也可有类似表现。
2.鉴别诊断意义:通过滑液检查可排除感染性关节炎(滑液为脓性,细菌培养阳性)、晶体性关节炎(可发现尿酸盐或焦磷酸钙晶体)等疾病。例如痛风性关节炎滑液中可找到尿酸盐晶体,感染性关节炎滑液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