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与红斑狼疮在皮疹表现、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特点及病程预后方面存在不同。荨麻疹典型皮疹为风团,由肥大细胞等释放炎性介质引起,诱因多样,血常规等检查特异性少,急性多可治愈,慢性易复发;红斑狼疮分皮肤和系统性,皮肤型有特定红斑表现,系统性有全身多系统受累,发病与遗传等多因素相关,实验室检查有特异性指标,系统性狼疮病程迁延、可累及重要脏器,皮肤型部分可能发展为系统性。
红斑狼疮:分为皮肤型红斑狼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型红斑狼疮中的盘状红斑狼疮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盘状红斑,好发于头面部、颈部等暴露部位,红斑上有粘着性鳞屑,去除鳞屑可见其下有角质栓和毛囊口扩大,病情稳定时红斑可消退但会留有色素沉着;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表现为环形或多环形红斑,伴有鳞屑。系统性红斑狼疮除了有皮肤红斑外,还会有全身多系统受累表现,如发热、关节痛、口腔溃疡等。红斑狼疮的皮疹表现与自身免疫紊乱相关,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育龄期女性多见,这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
荨麻疹:主要是由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引起,导致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其诱因多样,包括食物(如鱼虾、蛋类等)、药物(如青霉素等)、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例如,食物过敏引发的荨麻疹是因为机体对食物中的某些成分产生免疫反应,刺激肥大细胞释放介质;感染引起的荨麻疹则是病原体作为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导致炎性介质释放。
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涉及遗传、环境、雌激素等多种因素。遗传因素方面,有一定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位点与红斑狼疮发病相关;环境因素包括紫外线照射,紫外线可使皮肤细胞凋亡,释放自身抗原,诱发免疫反应;雌激素可促进自身免疫反应,这也是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的原因之一。免疫系统异常导致机体产生针对自身组织的抗体,如抗核抗体等,这些自身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组织中,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多系统损害。
实验室检查特点
荨麻疹:一般血常规检查可能在感染诱发荨麻疹时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计数异常,而自身免疫性因素导致的荨麻疹可能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表现,但特异性实验室检查相对较少。如果是食物过敏导致的荨麻疹,可能在食物激发试验等特殊检查中有相应表现,但食物激发试验有一定风险需谨慎操作。
红斑狼疮:实验室检查有多种特异性指标,如抗核抗体(ANA)阳性率较高,尤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较高特异性;还有补体C3、C4降低等表现,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补体降低更为明显。此外,红斑狼疮患者还可能出现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指标异常。
病程及预后
荨麻疹:急性荨麻疹病程一般在6周内,经过去除诱因、抗过敏等治疗后多可治愈;慢性荨麻疹病程超过6周,易反复发作,可能持续数月、数年,对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但一般不会累及内脏等严重情况,预后相对较好,但部分患者可能因长期瘙痒等影响睡眠、情绪等。儿童慢性荨麻疹需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因为长期不适可能影响进食、睡眠等,进而影响生长。
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可迁延不愈,易反复发作,可累及肾脏、心脏、肺等重要脏器,如出现狼疮性肾炎可导致肾功能不全,累及心脏可出现心包炎、心肌炎等,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存质量,预后与病情控制情况相关,早期诊断、早期规范治疗可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皮肤型红斑狼疮中的盘状红斑狼疮一般预后较好,少数可能发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相对预后也较好,但也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女性红斑狼疮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需格外注意病情变化,因为妊娠可能诱发红斑狼疮病情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