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常见疾病,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等有关,表现为便血、脱出、肛门不适等,可通过视诊、指诊、肛门镜等检查,非手术和手术治疗;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会阴皮肤相通的慢性感染性通道,多继发于肛周脓肿,表现为肛周流脓、肿痛、瘙痒等,通过视诊、指诊、造影、MRI等检查,需手术治疗,不同人群在其发生发展及治疗中有不同特点。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会阴皮肤相通的慢性感染性通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内口多位于齿状线附近,外口在肛周皮肤。
症状表现
痔疮:
内痔:主要表现为便血,便血通常为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部分患者可出现痔核脱出,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若痔核脱出嵌顿,可引起疼痛、肿胀、坏死等。
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时,可伴有剧痛,称为血栓性外痔。
混合痔:兼有内痔和外痔的表现,严重时可呈环状脱出肛门外,称环状痔。
肛瘘:主要症状是肛周反复流脓、肿痛、瘙痒。外口持续或间断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瘙痒,甚至出现湿疹。当瘘管堵塞或急性感染时,可出现局部肿痛,甚至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病因方面
痔疮:
年龄:任何年龄都可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生活方式:长期久坐、久站、便秘、妊娠、前列腺增生等因素可增加痔疮的发病风险。久坐久站会影响盆腔血液循环,导致静脉回流受阻;便秘时排便用力,腹压增加,容易引起肛管直肠静脉丛充血;妊娠时腹腔压力增大,压迫直肠静脉;前列腺增生患者因排尿困难,腹压持续增高,也易诱发痔疮。
肛瘘:
病史:多继发于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尤其是化脓性感染性疾病,如肛周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脓腔逐渐缩小,形成纤维化的瘘管。
感染因素:肠道细菌感染是肛瘘形成的重要原因,细菌经肛隐窝、肛门腺导管等侵入肛管直肠周围,引起炎症,进而发展为脓肿,最终形成肛瘘。
检查方法
痔疮:
医生通过肛门视诊,观察肛门周围有无脱出的痔核、有无外痔等情况。还可进行直肠指诊,了解直肠内有无其他病变,但内痔一般不易通过指诊触及,不过可排除直肠内肿瘤等病变。对于一些复杂情况,可能会进行肛门镜检查,直接观察内痔的部位、大小、形态等。
肛瘘:
肛门视诊可发现肛周外口,通过外口的位置、形态等初步判断肛瘘的可能走向。直肠指诊时,可在肛管或直肠内触及硬结或条索状瘘管,有时可触及内口处的小硬结。瘘管造影可显示瘘管的走行、分支等情况,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复杂肛瘘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清晰显示肛瘘的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治疗方式
痔疮: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初期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改变排便习惯、避免久坐久站等;热水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症状;局部使用痔疮膏、栓剂等药物,有消肿止痛、止血等作用。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或痔核脱出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外剥内扎术等。
肛瘘:
手术治疗:肛瘘一般无法自愈,必须通过手术治疗。手术的关键是找到内口并将瘘管切开或切除,形成开放的创面,促使愈合。常用的手术方法有肛瘘切开术、挂线疗法等。挂线疗法适用于高位肛瘘,利用橡皮筋的机械压迫作用,缓慢切开瘘管,同时避免了一次性切断肛管直肠环导致的肛门失禁。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痔疮和肛瘘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都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女性妊娠期间更容易出现痔疮相关问题,需要特别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肛瘘的愈合可能相对较慢,需要更加关注血糖控制等情况来促进康复。同时,儿童患痔疮或肛瘘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治疗上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对儿童身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