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的诊断主要依据主要表现(心脏炎、多关节炎、舞蹈病、环形红斑、皮下结节)和次要表现(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异常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控制链球菌感染)和抗风湿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特殊人群中儿童患者需关注心脏受累及药物特殊使用,女性患者妊娠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影响且注意月经周期影响,有风湿热病史人群需预防复发及定期随访心脏情况。
一、风湿热的诊断
1.主要表现
心脏炎:可表现为心肌炎、心内膜炎等,如心电图可出现P-R间期延长等改变,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为常见,若患儿有风湿热病史且出现心脏相关症状,需高度警惕。
多关节炎:通常为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以大关节受累为主,如膝关节、踝关节等,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症状不太典型,需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舞蹈病:多见于儿童,尤其是女孩,表现为不自主的、无目的的快速运动,如面部肌肉抽动、肢体舞动等,与风湿热的自身免疫相关病理改变有关。
环形红斑:为淡红色、环形或半环形红斑,边缘稍隆起,中心苍白,多见于躯干和四肢近端,是风湿热较有特征性的皮肤表现。
皮下结节:为圆形、质硬、无压痛的结节,与肌腱、腱鞘附着处相连,多见于肘、膝、腕、踝等关节伸侧,儿童患者中相对常见。
2.次要表现
临床症状:如发热、关节痛等。
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白细胞计数增多等炎症指标异常;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等链球菌感染标志物升高,提示近期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史。对于有风湿热家族史、有链球菌感染病史的人群,在出现相关症状时需重点关注这些次要表现。
二、风湿热的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急性期需卧床休息,根据心脏受累程度确定休息时间。若有心脏炎且伴心力衰竭,需绝对卧床休息数周甚至数月,以减轻心脏负担,这对于儿童患者尤为重要,因为儿童心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
控制链球菌感染:使用青霉素等药物消除链球菌感染病灶,因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是风湿热的主要病因,对于有链球菌感染证据的患者,必须进行抗感染治疗,以防止风湿热复发。
2.抗风湿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可用于控制关节炎等症状,但对于儿童患者需谨慎使用,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和排泄与成人不同。
糖皮质激素:对于有心脏炎且伴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但使用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因其有较多不良反应,尤其在儿童长期使用时需关注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心脏受累时的特殊注意:儿童心脏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风湿热导致的心脏炎可能对心脏结构和功能产生长期影响,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心脏超声等检查,关注心功能变化,且在康复期需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心脏负担加重,影响预后。
药物使用的特殊性: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与成人不同,在使用抗风湿药物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如阿司匹林可能引起儿童胃肠道反应相对更明显,需谨慎评估用药风险收益比。
2.女性患者
妊娠相关:若女性患者在妊娠期间发生风湿热,治疗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因为一些抗风湿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需在妇产科和风湿科医生共同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月经周期影响:风湿热的症状可能在月经周期中有一定变化,女性患者需注意自身症状变化与月经周期的关系,在治疗过程中告知医生月经情况,以便更全面评估病情。
3.有风湿热病史人群
复发预防:既往有风湿热病史的人群,需长期预防链球菌感染,以降低复发风险,如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保持口腔卫生,在链球菌感染高发季节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等。对于有心脏瓣膜病变等后遗症的患者,需定期随访心脏情况,如通过超声心动图监测瓣膜病变进展等,根据病情调整随访和预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