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囊肿是良性囊性病变,由肛周皮肤皮脂腺导管堵塞致分泌物潴留形成,症状轻,表现为肛周可触及边界清、活动好肿块,未继发感染时无明显疼痛,治疗有观察和手术切除;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急性化脓性感染形成脓肿,多由肛腺感染引起,症状明显,有剧烈疼痛、全身症状,病变处红肿热痛明显,有波动感,治疗主要是切开引流,部分患者后续可形成肛瘘需进一步治疗,且不同年龄及有基础疾病者治疗有差异。
一、定义与病理本质
肛周囊肿:是一种良性的囊性病变,通常是由于肛周皮肤的皮脂腺导管堵塞,导致皮脂腺分泌物潴留形成囊肿。其囊壁主要由上皮组织构成,内容物多为豆渣样物质等。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多由肛腺感染引起,细菌侵入肛腺后,沿淋巴管蔓延至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引起急性炎症并形成脓肿,病理本质是感染性的化脓性病变。
二、临床表现差异
肛周囊肿
症状表现:一般症状相对较轻,通常表现为肛周皮下可触及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边界清楚,活动度较好,一般无明显疼痛,若继发感染时可能出现轻度疼痛、红肿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生活方式上如果肛周局部卫生不佳可能增加发病风险,对于儿童来说,家长若未注意其肛周清洁,也可能导致囊肿形成;对于成年人,长期久坐、局部摩擦等也可能有一定影响。
体征特点:肛周局部可见隆起的肿块,质地中等,按压时一般无明显触痛(未继发感染时),通过超声等检查可发现囊性的病灶。
肛周脓肿
症状表现:症状较为明显,患者多有剧烈疼痛,疼痛呈持续性跳动性,可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随着病情发展,疼痛逐渐加剧,病变处红肿明显,有压痛,病变处皮肤温度可能升高。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发病时可能因无法准确表达疼痛而表现为哭闹不安等;成年人中,长期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自身抵抗力较低,更容易发生肛周脓肿,且病情可能更易加重。生活方式上,长期饮酒、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可能增加肛周脓肿的发病几率,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肛腺分泌旺盛,容易引发感染。
体征特点:病变处红肿热痛明显,可触及波动感(脓肿形成后),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三、影像学检查区别
肛周囊肿
超声检查:表现为肛周皮下或组织内边界清晰的无回声或低回声区,囊壁较薄,内部透声较好。
MRI检查:可清晰显示囊肿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囊肿呈囊性信号影,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肛周脓肿
超声检查:可见病变处为混合回声或低回声区,边界多不清楚,内部透声差,可探及不规则的液性暗区。
MRI检查:表现为肛周组织内异常信号影,脓肿区呈长T1、长T2信号,周围组织可有水肿表现。
四、治疗方法不同
肛周囊肿
保守治疗:对于较小且无症状的肛周囊肿,可暂时观察,注意保持肛周清洁卫生,避免感染加重。但这种情况需要定期复查,观察囊肿变化。
手术治疗:当囊肿较大,出现压迫症状或继发感染时,需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多为囊肿切除术,将囊肿完整切除,一般预后较好。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有所不同,儿童由于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手术需要更加精细操作,要注意保护周围组织;成年人若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术前需要控制好基础疾病,以降低手术风险。
肛周脓肿
切开引流: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一旦确诊肛周脓肿,应尽早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排出脓液,缓解症状。对于儿童患者,切开引流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组织;成年人中,若脓肿位置较深,手术操作需要更加精准,以确保引流通畅。
后续治疗:部分患者切开引流后可能形成肛瘘,对于此类患者,需要进一步行肛瘘根治术等后续治疗。而且肛周脓肿患者术后需要加强创面护理,保持肛周清洁,定期换药,促进创面愈合。同时,对于伴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术后需要严格控制血糖,以利于创面恢复,降低感染复发等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