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心脏基础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酸碱平衡失调)以及其他因素(如药物因素、电击伤与触电、低温与高温),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均可能面临发病风险。
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肌组织纤维化等改变,会干扰心脏的正常电活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较为常见,这会导致心室壁厚度不均,影响心肌的电传导,容易引发心律失常,其中就包括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可能患心肌病,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如果存在遗传性心肌病的情况,发病风险相对较高,而一些患有心肌病的患者如果不注意规范治疗、合理休息等,病情进展可能会增加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的发生几率。
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因素
低钾血症:血钾浓度降低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使心肌的兴奋性增高、自律性改变等。当血钾严重降低时,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等发生变化,容易导致心律失常,包括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各种原因引起的钾摄入不足、丢失过多等都可能导致低钾血症,例如长期腹泻、应用排钾利尿剂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低钾血症,儿童如果存在胃肠道疾病导致钾丢失过多,或者不合理的饮食等情况容易出现低钾,而对于患有肾脏疾病等的患者,也可能因钾代谢异常引发低钾血症,进而增加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的风险。
高钾血症:血钾浓度过高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先增高后降低,传导性也会受到影响。严重的高钾血症会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传导阻滞等,从而诱发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常见于肾功能不全、酸中毒等情况,肾功能不全时肾脏排钾减少,酸中毒时细胞内的钾向细胞外转移等。不同年龄人群在存在上述相关病因时都可能出现高钾血症,例如老年患者如果肾功能减退,又合并感染等情况,容易发生高钾血症,进而增加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的发生可能。
酸碱平衡失调:严重的酸中毒或碱中毒都可能影响心脏的电活动。例如,酸中毒时细胞外液氢离子浓度升高,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离子转运等,导致心律失常;碱中毒时也会对心肌电生理产生不良影响。一些疾病状态下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呕吐腹泻导致的酸碱失衡等都可能引发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在患有相关基础疾病时都可能面临酸碱平衡失调进而诱发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的风险,比如儿童如果发生严重腹泻导致酸碱失衡,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其他因素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的使用可能诱发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例如,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的恶化,引发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还有一些化疗药物等也可能对心脏电活动产生影响。不同年龄人群使用相关药物时需要特别注意,儿童由于其生理特点,对药物的代谢、耐受性等与成人不同,使用药物时更易出现药物相关的心脏不良反应,而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药物代谢减慢,更容易受到药物对心脏电活动的影响,从而增加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的发生风险。
电击伤与触电:人体遭受电击时,电流通过心脏会干扰心脏的正常电传导,导致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在接触电源等情况下都可能发生电击伤或触电,例如儿童如果接触到不安全的电源插座等,成人在工作中接触高压电等情况,都可能引发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低温与高温:严重的低温或高温环境也可能影响心脏电活动。低温时心肌代谢减慢,离子通道功能改变等;高温时人体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可能发生,这些都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包括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不同年龄人群在极端温度环境下都有一定风险,儿童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在低温或高温环境中更易受到影响,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减退,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也更容易在极端温度环境下出现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相关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