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是儿科常见病症,多因病毒、细菌等感染致肠系膜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肿大,有腹痛、消化道症状等表现,可通过超声、血常规等检查诊断,病毒感染多对症支持治疗,细菌感染用抗生素,多数预后良好,可通过增强免疫力、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交叉感染来预防。
一、定义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是儿科常见的一种病症,多发生于回肠末端的肠系膜淋巴结。通常是由于机体受到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后,引发肠系膜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肿大。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柯萨奇B病毒、EB病毒等感染较为常见,儿童在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后,病毒可累及肠系膜淋巴结,导致其肿大。例如,有研究表明,在秋冬季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约一定比例会合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其中多与病毒感染相关。
细菌感染:沙门菌、链球菌等细菌感染也可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比如,儿童患急性胃肠炎时,若由细菌感染导致,可能伴随肠系膜淋巴结的炎症性肿大。
2.其他因素:儿童自身免疫因素、肠道寄生虫感染等也可能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发生有一定关联,但相对病毒和细菌感染来说,占比相对较小。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多为脐周或右下腹隐痛、胀痛,疼痛程度不一,有的儿童可自行缓解,有的可能反复发作。例如,儿童可能在进食后或活动后出现腹痛,疼痛性质较轻微,容易被家长忽视。
消化道症状:部分儿童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可能同时伴有发热、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相关症状。
2.体征:腹部查体时,可能在右下腹或脐周有轻压痛,但无明显反跳痛和肌紧张,腹部柔软。
四、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超声是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常用方法。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看到肠系膜淋巴结的大小、形态等情况。一般来说,肠系膜淋巴结短径大于10mm可考虑为肿大。例如,超声下可见回肠末端周围肠系膜区域有多个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皮质增厚等表现。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血常规可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如果是病毒感染,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
C反应蛋白(CRP):细菌感染时CRP多升高,病毒感染时CRP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这有助于辅助判断感染的类型。
五、治疗与预后
1.治疗
一般治疗: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通常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让儿童适当休息,清淡饮食,注意腹部保暖等。例如,若儿童有发热,体温不超过38.5℃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等部位;若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贴等。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明确是细菌感染导致,可在医生评估下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需严格遵循用药原则,避免滥用抗生素。
2.预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经过适当的治疗后,多数预后良好。随着感染的控制,肿大的淋巴结多可逐渐缩小甚至恢复正常。但如果是特殊病原体感染或存在其他复杂情况,可能需要更密切的观察和进一步的治疗,但总体多数儿童预后较好,很少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六、预防措施
1.增强免疫力:让儿童保持均衡的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如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等。同时,鼓励儿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发生概率,从而降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发生风险。
2.注意饮食卫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避免肠道寄生虫感染等。例如,水果要洗净后再食用,尽量不吃生冷食物等,从源头上减少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的可能。
3.避免交叉感染: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果儿童周围有人患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要注意做好隔离防护措施,如让儿童佩戴口罩等,减少被病原体感染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