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因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致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引发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发病机制包括尿酸生成过多和排泄减少,临床表现有急性发作期关节及全身症状、间歇期复发及慢性期痛风石、肾脏病变等,危险因素涉及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诊断靠血尿酸测定、关节液或痛风石内容物检查、影像学检查,预防与管理包括饮食管理、生活方式调整、疾病管理,特殊人群需据特点调整相关措施
一、痛风的定义
痛风是一种因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致使血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肾脏等部位而引发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
二、痛风的发病机制
1.尿酸生成过多:体内嘌呤代谢过程中,一些酶的缺陷等因素可导致尿酸生成增加。例如,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活性增高、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部分缺乏等,会使尿酸生成量显著增多。
2.尿酸排泄减少:肾脏是尿酸排泄的重要器官,当肾脏相关的转运体功能异常时,会导致尿酸排泄减少。如肾小管分泌尿酸减少、肾小球滤过尿酸减少等情况都可能引发尿酸排泄障碍,进而使血尿酸水平升高。
三、痛风的临床表现
1.急性发作期
关节症状:多在夜间或清晨突然起病,关节剧烈疼痛,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也可累及足背、踝、膝等关节,受累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一般数天或2周内可自行缓解。
全身症状:可伴有发热、寒战、头痛等全身症状。
2.间歇期:急性关节炎发作后症状完全缓解,但可在数月或数年后复发,随着发作次数增多,发作持续时间延长,间歇期缩短。
3.慢性期:若病情未得到控制,尿酸盐结晶会在关节及周围组织沉积,形成痛风石,痛风石常见于耳廓、关节周围等部位,可导致关节畸形、功能障碍。同时,长期尿酸盐沉积还可引起肾脏病变,出现蛋白尿、血尿、肾功能减退等表现。
四、痛风的危险因素
1.年龄与性别: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绝经后女性也可发病。男性由于体内激素等因素影响,尿酸生成通常比女性多;随着年龄增长,身体代谢功能逐渐下降,尿酸排泄能力可能减弱,增加了痛风发病风险。
2.生活方式
饮食:长期高嘌呤饮食是重要危险因素,如大量摄入动物内脏、海鲜、肉类、浓肉汤等,会使体内尿酸生成增多。
饮酒:尤其是啤酒,酒精会影响尿酸代谢,一方面促进尿酸生成,另一方面抑制尿酸排泄,从而升高血尿酸水平。
缺乏运动:运动量少会导致身体代谢减慢,尿酸排泄可能减少,增加痛风发病几率。
3.病史: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患者,痛风发病风险相对较高。这些疾病往往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进而与痛风的发生发展存在关联。
五、痛风的诊断
1.血尿酸测定:血尿酸水平升高是痛风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急性发作期血尿酸可能正常,需动态观察。男性血尿酸>420μmol/L,女性血尿酸>360μmol/L可考虑高尿酸血症。
2.关节液或痛风石内容物检查:在关节液中找到尿酸盐结晶或痛风石中检出尿酸盐结晶,可确诊痛风。
3.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检查有助于发现关节内尿酸盐沉积等病变情况,对痛风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一定帮助。
六、痛风的预防与管理
1.饮食管理:低嘌呤饮食,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等低嘌呤食物,适量饮水,保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以促进尿酸排泄。
2.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适量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3.疾病管理: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遵医嘱进行相关治疗,以降低痛风发作风险。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在预防和管理痛风时需根据各自特点调整相关措施,例如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更要注重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合理调整;儿童痛风相对少见,但如有相关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情况需特别关注;孕妇则需在保证自身和胎儿健康的前提下谨慎选择饮食和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