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痛风在病因、好发人群、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方面存在不同,类风湿性关节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30-50岁女性,多对称性小关节受累,实验室检查有相关指标异常,影像学早期有相应表现;痛风因尿酸代谢紊乱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好发于40岁以上男性等,急性发作多关节剧烈疼痛,实验室检查血尿酸等有异常,影像学有相应特征。
一、病因方面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遗传、感染、内分泌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若家族中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个体患病风险可能增加;感染方面,某些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感染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内分泌紊乱也可能参与其发病过程,例如雌激素可能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有一定影响,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之相关。
痛风:主要是由于体内尿酸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等部位而引起的疾病。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当嘌呤代谢紊乱、尿酸生成过多或尿酸排泄减少时,均可导致血尿酸升高。饮食因素是常见的诱因之一,长期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肉类等,会使体内尿酸生成增加;某些疾病如肾脏疾病等可导致尿酸排泄减少;此外,肥胖、饮酒(尤其是啤酒)等生活方式因素也与痛风的发生密切相关。
二、好发人群方面
类风湿性关节炎: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发病高峰年龄在30-50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男女患病比例约为1:2-3。
痛风: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女性多在绝经后发病,这与男性尿酸代谢特点及女性绝经前雌激素对尿酸的排泄有一定保护作用有关,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人群中痛风的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
三、临床表现方面
类风湿性关节炎:多为对称性小关节受累,常见的受累关节有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等。早期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僵硬,尤其是早晨起床时关节僵硬感明显,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30分钟,活动后可稍有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关节可出现畸形,如掌指关节半脱位、手指向尺侧偏斜等,还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消瘦等。
痛风:急性发作时多起病急骤,常午夜或清晨突然发作,受累关节剧烈疼痛,疼痛程度较为剧烈,呈刀割样、撕裂样或咬噬样,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是第一跖趾关节,也可累及足背、踝关节、膝关节等其他关节。发作时关节红肿热痛明显,数天至2周左右可自行缓解,缓解期可无明显症状,但容易反复发作。
四、实验室检查方面
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因子(RF)是常用的检测指标之一,约70%-80%的患者类风湿因子呈阳性,但类风湿因子阳性并不一定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还可见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特异性较高,尤其是早期诊断价值较大;血常规可出现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及血小板升高等情况;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常升高,提示炎症反应活跃。
痛风:血尿酸测定是重要的诊断依据,急性发作期血尿酸水平可升高,但也有部分患者血尿酸正常;关节液检查是诊断痛风的金标准,在偏振光显微镜下可见关节液中存在双折光的针形尿酸盐结晶;尿尿酸测定可了解尿酸排泄情况,有助于判断尿酸升高是生成过多还是排泄减少所致。
五、影像学检查方面
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见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骨质侵蚀、骨质疏松等表现;磁共振成像(MRI)在早期就能发现关节滑膜增厚、骨髓水肿等病变,对早期诊断和评估病情有重要价值。
痛风:急性发作期X线检查多无明显异常,慢性期可见关节软骨缘破坏,关节面出现穿凿样、虫蚀样骨质缺损,周围可见骨质增生硬化等表现;CT检查对于发现较小的尿酸盐结晶沉积有一定帮助;超声检查可发现关节腔内尿酸盐结晶沉积形成的强回声光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