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可表现出运动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如运动落后于正常儿童、姿势因肌张力异常改变;存在肌张力异常,包括增高和降低;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有智力、语言及感知觉异常,部分智力异常、语言发育迟缓、感知觉异常;还会生长发育迟缓,身高体重增长慢、牙齿发育异常。
姿势异常:常表现为异常的肌张力增高或降低导致的姿势改变。肌张力增高时,患儿可能出现上肢屈曲内收、手握拳,下肢伸直、足尖着地、剪刀步态等姿势;肌张力降低时,可能表现为四肢松软,头不能正常竖直等。比如,患儿仰卧位时,头常偏向一侧,下肢伸直,双手常呈握拳状,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对肌肉张力的调节,使得身体各部位的肌肉不能协调地维持正常姿势。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可分为痉挛型、强直型等。痉挛型是较为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肌肉僵硬,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加。例如,检查者活动患儿肢体时,能感觉到明显的抵抗感,就像在活动一根比较僵硬的橡皮筋一样。这是因为大脑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受损,导致脊髓前角细胞对肌肉的控制失调,使得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
肌张力降低:患儿肌肉松软,关节活动范围增大。比如,抱起患儿时感觉肢体软弱无力,不能像正常婴儿那样有力地抵抗重力。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锥体外系等结构,导致肌肉的紧张度降低,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出现障碍。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婴儿出生后具有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这些反射会在出生后一定月龄逐渐消失。但轻度脑瘫患儿的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例如,拥抱反射正常在出生后3-6个月消失,而脑瘫患儿可能到6个月甚至更晚仍存在该反射。这是因为脑部的损伤影响了神经传导通路,使得原始反射的正常抑制机制发生障碍。
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正常儿童在一定月龄会出现保护性反射,如当身体倾斜时会出现调整姿势的保护性反射。而轻度脑瘫患儿的保护性反射可能减弱或不出现,比如当让轻度脑瘫患儿处于可能摔倒的姿势时,不能及时做出有效的调整姿势的动作来防止摔倒。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对身体姿势平衡的调节,导致保护性反射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智力、语言及感知觉异常
智力异常:部分轻度小儿脑瘫患儿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但也有一些智力接近正常。研究表明,约有25%的脑瘫患儿智力正常,约50%轻度智力低下,约25%重度智力低下。智力异常与脑部损伤的部位和程度有关,如果脑部损伤涉及到与智力相关的区域,就可能导致智力发育受到影响。
语言异常: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如开始说话的月龄晚于正常儿童,说话不清、表达能力差等。例如,正常儿童1岁左右开始说简单的单词,而脑瘫患儿可能2-3岁才开始说简单词语,且发音不准确。这是因为语言中枢与运动中枢等存在关联,脑部病变影响了语言相关神经通路的正常功能,导致语言发育障碍。
感知觉异常:可能出现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觉的异常。例如,对光线、声音的敏感度与正常儿童不同,有的患儿可能对某些声音过于敏感或不敏感,对物体的触觉感知也可能出现异常,如对疼痛的感知阈值改变等。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感觉传导通路和大脑对感觉信息的处理,使得患儿的感知觉功能出现紊乱。
生长发育迟缓
身高、体重增长缓慢:与正常儿童相比,轻度脑瘫患儿的身高和体重增长速度可能低于正常水平。这是因为脑瘫患儿由于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等原因,活动量相对较少,能量消耗减少,同时可能存在进食困难等情况,影响了营养物质的摄入和吸收,从而导致生长发育迟缓。例如,正常儿童在1-2岁期间身高每年增长约7-10cm,体重每年增长约2-3kg,而脑瘫患儿可能身高增长不足5cm,体重增长不足1kg。
牙齿发育异常:部分脑瘫患儿可能存在牙齿发育不良的情况,如牙齿萌出延迟、牙齿排列不整齐等。这可能与脑部病变影响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协调,进而影响了牙齿的正常发育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