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常见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室壁瘤。心力衰竭因心肌梗死致心肌收缩力下降等引发,有相应临床表现及风险因素需应对;心律失常因心肌梗死致心肌电活动不稳定引起,有不同表现及风险因素需关注;心室壁瘤因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域心肌坏死膨出形成,有相应表现及风险因素需处理。
临床表现: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初期可能是劳力性呼吸困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患者还可能有咳嗽、咳痰,痰常为白色泡沫痰,严重时可出现咯血。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如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等。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可能有不同的表现特点,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基础疾病较多,心力衰竭的症状可能不典型,而女性患者在某些情况下心力衰竭的发生可能与激素水平等因素有一定关联。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如果出现上述症状,需高度警惕心力衰竭的发生。
风险因素及应对:年龄较大的患者、有长期吸烟史、高血压未良好控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后继发心力衰竭的风险更高。对于这些高风险人群,在心肌梗死急性期要积极进行再灌注治疗等措施来挽救濒死心肌,减少梗死面积。在康复期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如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劝诫患者戒烟等,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一旦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情况及时就医。
心肌梗死最常见并发症——心律失常
发生机制: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心肌电活动不稳定,容易发生心律失常。例如,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后,梗死相关区域的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可导致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也可能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如房室传导阻滞等。这是因为心肌梗死区域的心肌细胞受损,影响了正常的心肌电传导。
临床表现:室性早搏可表现为心悸、心跳暂停感等;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可能出现胸闷、头晕、黑矇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晕厥;心室颤动是非常危急的情况,患者会出现意识丧失、抽搐、呼吸骤停等。不同年龄的患者对心律失常的耐受程度不同,老年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情况。女性患者在心律失常发生时可能症状表现与男性有所差异,但总体上都需要及时识别和处理。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如果出现心悸、头晕等不适,应及时进行心电图等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心律失常。
风险因素及应对:心肌梗死面积较大、合并糖尿病、高龄等因素会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对于心肌梗死患者,在住院期间要进行心电监护,密切监测心律失常的发生。对于有发生恶性心律失常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要植入心脏电复律除颤器等设备进行预防。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定期复查心电图等相关检查。
心肌梗死最常见并发症——心室壁瘤
发生机制: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域的心肌组织坏死,失去收缩功能,在心室腔内压力的作用下,梗死部位的心肌向外膨出形成心室壁瘤。常见于较大面积的心肌梗死,尤其是左心室心肌梗死。
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心电图或影像学检查中发现。有些患者可能出现心力衰竭加重、心律失常频繁发作,还可能有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可导致栓塞事件。不同年龄的患者心室壁瘤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因同时合并其他疾病而使症状不典型。女性患者在心室壁瘤相关表现上与男性无本质差异,但在诊断和治疗决策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如果出现心力衰竭加重等情况,要考虑心室壁瘤的可能,通过超声心动图、心脏造影等检查来明确诊断。
风险因素及应对:心肌梗死面积大、梗死部位在左心室前壁等情况是心室壁瘤的高危因素。对于存在心室壁瘤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对于有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凝药物,但要注意出血风险的评估。在生活方式上,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等增加心脏负担的行为,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监测心室壁瘤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