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血小板减少相关情况包括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抗体产生致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感染相关血小板减少(病毒可直接损伤或免疫介导、细菌可毒素作用或免疫反应致血小板减少)、其他因素(遗传因素有家族易感性及基因缺陷影响、药物可诱导免疫反应或直接骨髓抑制、其他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伴发或先天性疾病可致血小板减少)。
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一)发病机制
1.自身抗体产生: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机体免疫系统异常产生抗血小板抗体。例如,某些病毒感染后,病毒抗原与血小板膜糖蛋白结合,改变血小板抗原性,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这些抗体可与血小板结合,导致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EB病毒等感染后,机体免疫调节失衡,产生针对血小板相关抗原的自身抗体比例增加。
2.血小板破坏增加:结合了自身抗体的血小板会被脾脏、肝脏等器官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识别并吞噬破坏。脾脏是破坏血小板的主要场所,因为血小板表面结合抗体后,其抗原性改变,在脾脏中被巨噬细胞捕获,通过吞噬作用清除,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减少。
二、感染相关的血小板减少
(一)病毒感染
1.直接损伤:一些病毒可直接侵犯骨髓巨核细胞,影响巨核细胞的正常增殖和分化,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例如,巨细胞病毒感染时,病毒在巨核细胞内复制,干扰巨核细胞的正常功能,使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能力下降。
2.免疫介导:除了自身抗体产生外,病毒感染还可通过激活细胞免疫,引起血小板的免疫性破坏。病毒感染后,机体的T淋巴细胞被激活,参与对感染细胞和被抗体结合的血小板的免疫反应,进一步加重血小板减少。
(二)细菌感染
1.毒素作用:某些细菌产生的毒素可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和代谢。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毒素可能干扰血小板的正常生理过程,导致血小板功能异常,同时也可能影响骨髓中血小板的生成。
2.免疫反应:细菌感染也可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间接导致血小板减少。细菌抗原进入机体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这些抗体可能与血小板发生交叉反应,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
三、其他因素
(一)遗传因素
1.家族易感性:部分儿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研究发现,某些遗传基因突变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和血小板的生成、代谢等过程。例如,一些与免疫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增加儿童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风险。如果家族中有近亲患有类似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儿童发病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
2.基因缺陷影响:特定基因的缺陷可能导致血小板相关的生理功能异常。例如,某些基因缺陷可能影响巨核细胞的发育和血小板的释放,或者影响血小板自身的稳定性,使儿童更容易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
(二)药物因素
1.药物诱导的免疫反应:某些药物可作为半抗原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例如,抗生素中的青霉素类药物,部分儿童使用后可能引发免疫反应,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减少。
2.直接骨髓抑制:一些化疗药物等可能直接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影响巨核细胞的生成,从而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不过,儿童因药物导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对较少见,但也需关注用药史。
(三)其他疾病影响
1.自身免疫性疾病伴发:儿童患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时,也可能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机体免疫系统紊乱,可同时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其中包括针对血小板的抗体,导致血小板减少。
2.先天性疾病:一些先天性疾病可导致儿童血小板减少。例如,先天性血小板无力症,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儿的血小板功能存在缺陷,表现为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同时可能伴有血小板数量的异常;又如,先天性巨核细胞生成不良,患儿骨髓中巨核细胞数量减少,导致血小板生成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