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患儿存在多方面症状表现,包括运动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异常(静止及运动时姿势异常)、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及出现异常病理反射)、智力语言及感知觉障碍、癫痫发作,且不同年龄阶段症状特点不同,新生儿期有哺乳困难等表现,婴儿期大运动等发育落后,幼儿期行走等异常,学龄期有骨骼发育及心理问题,需密切观察婴儿生长发育情况,尽早检查干预,对患儿不同阶段予特殊关注及个性化干预和心理支持。
运动发育落后:正常儿童在相应月龄有一定的运动发育指标,如3个月俯卧位能抬头,4-5个月仰卧位能主动伸手触物,6个月能独坐,7-8个月会爬等。脑瘫患儿往往在这些方面落后,比如3个月还不能抬头,6个月不能独坐,1岁多还不会站立、行走等。而且运动发育不仅是大运动落后,精细运动也可能受累,如抓握物品困难,手的灵活性差,不能完成搭积木等精细动作。
姿势异常
静止时姿势异常:患儿在静止状态下可出现异常姿势,如头偏向一侧、脊柱侧弯、四肢呈不对称姿势等。例如有的患儿总是头向一侧偏斜,不能保持正常的头部中立位;还有的患儿脊柱出现弯曲变形,影响身体的正常形态。
运动时姿势异常:在运动过程中也会出现姿势异常,如行走时身体前倾、脚尖着地,跑步时呈跳跃状等。这是由于肌肉的异常收缩和运动控制障碍导致的,使得患儿在进行日常活动时姿势不符合正常的运动模式。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新生儿出生后存在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一般在3-4个月时消失。脑瘫患儿原始反射往往延迟消失,例如拥抱反射在4个月后仍可引出。同时,还可能出现一些异常的病理反射,如不对称颈紧张反射持续存在等,这些异常反射会干扰正常的运动发育和姿势控制。
智力、语言及感知觉障碍
智力障碍:约有2/3的脑瘫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智力低下的程度可从轻度到重度不等。轻度智力障碍的患儿可能在学习能力、注意力等方面较正常儿童稍差;重度智力障碍的患儿可能生活不能自理,认知能力极低。
语言障碍:很多脑瘫患儿存在语言障碍,表现为说话晚、发音不清、语言表达困难等。这与大脑语言中枢受损或运动性构音器官的肌肉运动不协调有关。例如有的患儿只能发出简单的音节,不能组成完整的句子进行交流。
感知觉障碍:部分脑瘫患儿存在感知觉障碍,如视觉障碍,表现为斜视、视力减退等;听觉障碍,对声音的反应不灵敏等;还有的患儿存在触觉、痛觉等感觉异常,对疼痛的感知不敏感或过于敏感等。
癫痫发作
约有1/3-1/2的脑瘫患儿合并癫痫,癫痫发作的形式多样,包括全身性发作、部分性发作等。癫痫的发生与脑损伤导致的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有关,频繁的癫痫发作会进一步加重脑损伤,影响患儿的康复和预后。
不同年龄阶段脑瘫症状特点
新生儿期:可能表现为哺乳困难,如吸吮无力、拒奶;哭声微弱或持续哭闹;肢体运动减少,如四肢僵硬或松软;易惊跳等。
婴儿期:抬头、翻身、坐立等大运动发育落后于同龄儿;手的抓握能力差;表情呆滞,对周围环境反应差等。
幼儿期:行走延迟,步态异常,如呈剪刀步、鸭步等;语言发育迟缓,不能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可能出现流涎、咀嚼困难等问题。
学龄期:除了上述运动、智力等方面的问题外,还可能因长期的运动障碍导致骨骼发育异常,如脊柱侧弯加重,下肢肌肉萎缩等,同时在学校中可能因学习困难、运动能力差而产生心理问题,如自卑、孤僻等。
温馨提示:对于新生儿期出现哺乳困难、肢体运动异常等情况的婴儿,应及时就医进行评估。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若发现与正常儿童发育指标有明显差异,要尽早带孩子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脑瘫并进行干预,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对于脑瘫患儿,在不同年龄阶段都需要给予特殊的关注和康复训练等干预措施,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