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是常见妇科疾病,病因与内分泌、炎症、肥胖、年龄等因素相关,有月经异常、异常子宫出血、不孕等表现,可通过超声、宫腔镜检查诊断,治疗主要有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和药物治疗,预后较好但有复发率,患者需定期复查并注意生活方式调整。
一、定义与基本情况
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是子宫内膜的一种异常增殖状态,表现为子宫内膜局部间质过度生长并伴有腺体数量的增加,形成息肉样的病变。它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的女性,但多见于育龄期及围绝经期女性。
二、发病原因
1.内分泌因素
雌激素水平相对过高是重要诱因。雌激素持续刺激子宫内膜,使得内膜间质和腺体不断增生。例如,长期无排卵的女性,卵巢只分泌雌激素而不排卵,子宫内膜长期受单一雌激素刺激,容易发生息肉样增生。在青春期女性,可能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出现无排卵性月经,导致雌激素异常;围绝经期女性,激素波动较大,也可能出现雌激素相对过高情况。
2.炎症因素
长期的妇科炎症刺激,如子宫内膜炎等,可引起子宫内膜组织的反应性增生。炎症会导致局部组织的细胞因子分泌异常,促进间质和腺体的增生。例如,有宫腔操作史(如人工流产、刮宫等)的女性,增加了宫腔感染的风险,进而可能引发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
3.其他因素
肥胖女性体内脂肪组织可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使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增加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的发生风险。此外,年龄也是一个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子宫内膜的增生-修复机制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也更容易发生息肉样增生。
三、临床表现
1.月经异常
常见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例如,原本月经周期规律、经期3-7天的女性,可能出现经期延长至10天以上,经量较前明显增多,甚至可能导致贫血,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对于青春期女性,可能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时多时少。
2.异常子宫出血
可表现为非经期的阴道出血,例如两次月经之间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围绝经期女性可能出现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这需要引起重视,因为绝经后出血是子宫内膜病变的重要警示信号。
3.不孕
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可能影响受精卵的着床,从而导致不孕。研究表明,患有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的女性,受孕概率相对正常女性降低,因为息肉可能占据宫腔空间,改变宫腔内环境,不利于胚胎着床。
四、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是常用的筛查方法。超声下可发现子宫内膜局部的高回声团块,边界清晰,有时可见蒂部。例如,典型的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在超声下表现为宫腔内单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的高回声病灶,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
2.宫腔镜检查
宫腔镜可以直接观察宫腔内情况,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的金标准。通过宫腔镜能够清晰看到息肉样增生的部位、大小、数量等,并且可以在宫腔镜下进行活检,明确病变性质。
五、治疗与预后
1.治疗方法
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这是主要的治疗方式。通过宫腔镜将息肉切除,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对于单发较小的息肉,可直接切除;对于多发息肉,也能较为彻底地清除病变组织。
药物治疗:对于一些暂时不适合手术或者复发风险较高的患者,可考虑药物治疗。例如,使用孕激素类药物,通过调节激素水平,抑制子宫内膜过度增生。但药物治疗的效果因人而异,且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2.预后
一般来说,经过规范治疗后,预后较好。但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有一定的复发率,尤其是多发、年龄较大(如围绝经期)的患者。患者在治疗后需要定期复查,一般建议术后3-6个月进行宫腔镜复查,观察有无复发情况。在生活方式方面,肥胖患者需要适当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来降低雌激素水平,减少复发风险;有妇科炎症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炎症,减少炎症对子宫内膜的刺激。对于青春期女性,要关注其月经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因为青春期的内分泌紊乱可能导致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的发生或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