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是脑膜炎高发人群,常见致病因素有病原体感染(细菌、病毒、结核杆菌等)和自身因素(免疫系统不成熟、解剖结构特点);表现包括一般症状(发热、烦躁等)和神经系统症状(抽搐、意识障碍等),可致神经系统损伤;预防需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感染源、接种疫苗,早期发现要密切观察小儿状况,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一、常见致病因素
1.病原体感染
细菌感染:肺炎链球菌、B族链球菌等细菌可引发小儿脑膜炎。例如肺炎链球菌是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常见致病菌之一,在儿童呼吸道感染等情况下,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侵入脑膜引起炎症。新生儿时期,B族链球菌感染较为常见,这与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受到外界病菌侵袭有关。
病毒感染:肠道病毒是引起小儿病毒性脑膜炎的常见病原体,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小儿肠道病毒感染后,病毒可经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进而累及脑膜。
其他病原体:结核杆菌可引起结核性脑膜炎,小儿感染结核杆菌多源于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且小儿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感染结核杆菌并累及脑膜。
2.小儿自身因素
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血-脑屏障功能相对不完善,这使得病原体更容易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脑膜引发感染。例如婴儿的血-脑屏障对某些病原体的阻挡作用较弱,病原体更易进入脑膜引发炎症反应。
解剖结构特点:小儿的颅骨骨缝尚未完全闭合等解剖结构特点,也为病原体侵犯脑膜提供了一定便利。比如骨缝未闭时,细菌等病原体可通过骨缝更容易地进入颅内引起脑膜炎症。
二、小儿脑膜炎的表现及危害
1.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小儿脑膜炎常表现为发热、烦躁不安、精神萎靡等。婴幼儿可能出现拒食、吐奶等症状,还可能有前囟饱满、张力增高等表现。例如几个月大的婴儿患脑膜炎时,前囟门会因为颅内压升高而显得饱满,这是因为婴儿颅骨骨缝未闭,颅内压变化更容易通过前囟门体现出来。
神经系统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抽搐、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惊厥持续状态、昏迷等。如果病变累及脑实质,还可能出现肢体运动障碍等情况。
2.危害
神经系统损伤:小儿脑膜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低下、癫痫、听力障碍、肢体瘫痪等。这是因为炎症对脑实质和神经系统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例如长期的脑膜炎炎症刺激可能会破坏神经细胞,影响神经传导,从而导致一系列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三、小儿脑膜炎的预防及早期发现
1.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合理喂养小儿,保证营养均衡,有助于提高小儿的免疫力。对于新生儿,提倡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等营养成分,能够增强婴儿的免疫力。同时,根据小儿的年龄适当添加辅食,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入。
避免感染源接触:避免小儿与患有呼吸道感染、结核病等传染病患者的密切接触。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尽量少带小儿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对于有结核病人接触史的小儿,要密切观察,必要时进行相关检查排除结核感染。
接种疫苗:按时接种疫苗是预防小儿脑膜炎的重要措施。例如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可以有效预防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接种乙脑疫苗可以预防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脑膜炎等。
2.早期发现
密切观察小儿状况:家长要密切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体温、饮食等情况。如果小儿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拒食等情况,要及时就医。例如当发现小儿体温持续升高,且伴有精神不好、哭闹不止等情况时,应高度警惕脑膜炎的可能,及时带小儿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如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等,以明确是否患有脑膜炎。
小儿患脑膜炎的可能性较大,了解其致病因素、表现、危害以及预防和早期发现的方法,对于保障小儿健康至关重要。家长应重视小儿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脑膜炎对小儿健康的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