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和水痘均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水痘是初次感染发病,表现为向心性皮疹等,带状疱疹是潜伏病毒激活发病,有神经痛等表现,治疗分别对症及抗病毒等,预防分别可接种水痘疫苗和带状疱疹疫苗等。
发病机制方面
水痘:
当人体首次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时,病毒会经呼吸道黏膜或结膜侵入人体,然后在局部淋巴结复制,之后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病毒可播散到全身各个组织,主要是皮肤和黏膜,从而引发水痘。儿童时期初次感染多表现为水痘,此时病毒会潜伏在神经节内。
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初次接触病毒后更容易引发明显的水痘症状。而成年人如果既往没有感染过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接触也可能患水痘,但相对儿童症状可能更重一些。
带状疱疹:
当人体受到某些因素影响,如劳累、感染、恶性肿瘤、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在神经节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病毒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至所支配的皮肤区域,在皮肤细胞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中老年人由于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逐渐下降,更容易发生带状疱疹,而且症状相对较重,神经痛等并发症也更常见。
临床表现方面
水痘:
症状表现:水痘的潜伏期一般为10-21天,平均14天。发病初期可出现发热、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首先出现在头皮、面部或躯干,然后逐渐蔓延至四肢,呈向心性分布。皮疹开始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并发展成疱疹,疱疹为椭圆形,疱液初为透明,后逐渐变浑浊,疱疹壁薄易破,伴有瘙痒。1-3天内疱疹从中心开始干枯、结痂,痂脱后一般不留瘢痕。水痘皮疹分批出现,所以在病程中可以同时看到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等不同形态的皮疹。
好发人群:主要发生在儿童,尤其是未接种过水痘疫苗的儿童。但近年来成人水痘也并不少见,特别是一些免疫力低下的成年人。
带状疱疹:
症状表现:带状疱疹一般先有局部皮肤感觉异常,如疼痛、灼热、瘙痒等,1-3天后出现红斑,随后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成簇的丘疹、水疱,水疱一般沿神经走行呈带状分布,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疼痛是带状疱疹的重要特征,可在皮疹出现前、出现时或皮疹消退后存在,年龄越大,神经痛越明显。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好发人群:多见于成年人,尤其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的人群。
治疗方面
水痘:
主要是对症治疗,如发热时可给予退热治疗,皮肤瘙痒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等止痒。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新生儿水痘或播散性水痘等情况,可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但使用时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儿童患者在使用药物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等问题,要根据儿童的体重等情况谨慎用药。
带状疱疹:
治疗原则是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治并发症。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应尽早使用,一般在皮疹出现72小时内开始使用效果较好。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使用止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对于中老年人等神经痛明显的患者还可能需要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等。同时要注意保护疱疹部位的皮肤,防止继发感染等并发症。
预防方面
水痘:
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措施是接种水痘疫苗。儿童应按照免疫程序接种水痘疫苗,一般1岁半-2岁接种第一剂,4-6岁接种第二剂。对于未接种过疫苗且接触过水痘患者的高危人群(如密切接触的儿童、免疫力低下者等),可在接触后72小时内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预防。
带状疱疹:
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的有效措施。2020年5月,我国批准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上市,建议5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除了接种疫苗外,还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带状疱疹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