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疾病,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发病与久坐、便秘等多种因素相关,症状有便血、脱出、肛门不适等,检查有肛门视诊、直肠指诊等;肛瘘是肛管直肠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一般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症状是外口流分泌物等,检查有肛门视诊、直肠指诊等,发病因素与肛周脓肿等有关,人群上痔疮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肛瘘多见于青壮年男性。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疾病,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内痔主要表现为便血和脱出,外痔通常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混合痔则兼具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如久坐、便秘、妊娠等,导致肛管直肠部位的静脉回流受阻,静脉丛淤血扩张形成痔组织。
肛瘘:是指肛管直肠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内口多位于齿状线附近,外口在肛周皮肤上,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肛瘘一般是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肛周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脓腔逐渐缩小,但引流口不易愈合,形成肛瘘,细菌感染是引发肛周脓肿进而导致肛瘘的重要因素。
二、症状表现差异
痔疮
内痔:Ⅰ度内痔通常仅表现为便血,血色鲜红,可呈点滴状或喷射状出血,无脱出;Ⅱ度内痔便血程度不一,排便时可脱出肛门外,便后可自行回纳;Ⅲ度内痔脱出后需用手辅助回纳;Ⅳ度内痔长期脱出不能回纳。
外痔:结缔组织外痔常表现为肛门边缘皮赘增生,质地柔软,一般无明显症状,偶有瘙痒;静脉曲张性外痔可见肛门缘隆起的暗紫色圆形肿块,表面较光滑,在排便或行走时可有肿胀不适;血栓性外痔多在排便或剧烈活动后,肛门突发疼痛,可摸到暗紫色圆形硬结,疼痛较剧烈;炎性外痔则有肛门部灼痛、湿痒,排便时加重,局部可见充血、肿胀、有分泌物。
混合痔:兼具内痔和外痔的症状,随着病情发展,脱出的痔核不易回纳,甚至嵌顿。
肛瘘
主要症状是外口持续或间断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部分患者可在肛周摸到条索状硬结,按压时有轻度疼痛。当外口暂时封闭时,可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发热等急性炎症表现,封闭的外口破溃后又可流出分泌物,症状缓解。一般肛瘘的全身症状相对不明显,但若肛瘘反复发作,形成复杂性肛瘘时,可能会出现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
三、检查方法区别
痔疮
肛门视诊:医生通过肉眼观察肛门周围,可发现外痔的情况,如有无皮赘、肿物、血栓等,内痔一般需患者排便后观察,有时可看到脱出的内痔。
直肠指诊:可以了解直肠内有无其他病变,同时触摸肛管直肠部位,感受有无异常的隆起或压痛等,但对于内痔的诊断主要依靠肛门镜检查。
肛门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内痔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有无出血点等情况,是诊断内痔的重要方法。
肛瘘
肛门视诊:可发现肛周外口,外口一般呈乳头状突起或肉芽组织的隆起,按压外口可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溢出。
直肠指诊:在直肠内可摸到条索状瘘管,按压时有轻度压痛,有时可摸到内口处的硬结。
探针检查:用探针从外口伸入,可探查瘘管的走行、内口的位置,但要注意避免造成假道。
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清晰显示肛瘘的瘘管分布、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四、发病因素与人群差异
痔疮
发病因素:长期久坐久站,导致肛门直肠部位血液循环不畅;长期便秘或腹泻,增加肛管直肠的压力;妊娠妇女由于子宫增大压迫盆腔静脉,影响直肠静脉回流;饮食中缺乏膳食纤维,粪便干结,排便困难等。
人群差异: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成年人,长期有上述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
肛瘘
发病因素:主要与肛周脓肿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有关,另外,结核杆菌感染、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也可能引发肛瘘,但相对较少见。
人群差异: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可能与男性肛门腺发达,容易发生感染有关,但其他年龄段及女性也可患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