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痔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肠道准备)、手术过程(麻醉选择、消毒铺巾、切开分离切除、创面处理)、术后护理(创面观察护理、疼痛护理、排便护理)及术后并发症(出血、感染、肛门狭窄及相应处理),术前要全面评估和肠道准备,术中选合适麻醉并规范操作,术后密切观察护理并及时处理并发症,儿童患者需特殊关注其生理特点及相关情况。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需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可能会增加手术出血风险,需提前纠正凝血状态。不同年龄的患者身体状况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更多基础疾病,需更谨慎评估手术耐受性;儿童患者则要考虑其特殊的生理特点,如骨骼发育等情况对术后恢复的影响。
进行体格检查,重点检查外痔肉球的大小、位置、数量等情况。
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传染病筛查等,以排除手术禁忌证。
2.肠道准备
手术前通常需要进行肠道准备,一般在术前1-2天进食少渣饮食,如米粥、面条等,术前晚进行灌肠,清洁肠道,减少肠道内细菌数量,降低术后感染风险。对于儿童患者,肠道准备需更加温和,避免因灌肠等操作引起患儿不适或肠道功能紊乱。
二、手术过程
1.麻醉方式选择
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局部麻醉或骶管麻醉等。局部麻醉适用于病变较局限、患者能配合的情况;骶管麻醉则适用于病变范围稍广的患者。对于儿童患者,局部麻醉可能更安全,要注意麻醉药物的剂量和操作的安全性,避免对儿童神经系统等造成不良影响。
2.手术操作步骤
消毒铺巾: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肛周皮肤,范围要足够,一般包括会阴部及臀部周围,然后铺无菌巾单。
切开皮肤:用手术剪刀或手术刀在外痔肉球表面做梭形或放射状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暴露外痔肉球的病变组织。
分离切除:用止血钳分离外痔肉球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将外痔肉球完整切除。切除过程中要注意止血,对于小的出血点可及时钳夹止血。
创面处理:切除后,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检查有无残留的病变组织,然后可根据情况对创面进行适当处理,如若创面较小,可让其自行愈合;若创面较大,可考虑缝合,但需谨慎操作,避免影响肛门功能。
三、术后护理
1.创面观察与护理
术后要密切观察创面有无出血、渗液等情况。一般每天需更换敷料,保持创面清洁,防止感染。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创面的清洁和患儿的配合,避免患儿搔抓创面导致感染加重。
注意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每次排便后可用温水清洗肛周,然后擦干。
2.疼痛护理
术后患者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可根据疼痛程度采取相应措施。对于轻度疼痛,可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缓解;对于中重度疼痛,可遵医嘱使用适当的止痛药物,但要注意儿童患者止痛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影响其生长发育等。
3.排便护理
术后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和腹泻。可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饮食的调整,保证其营养摄入的同时,防止便秘发生。如果患者出现便秘,可适当使用缓泻剂,但需谨慎,避免引起腹泻等不良反应。
四、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1.出血
术后早期出血是常见并发症之一。若发现创面有活动性出血,需及时进行处理,如重新缝合止血等。对于儿童患者,出血可能会导致贫血等严重后果,要密切观察其面色、心率等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感染
若创面出现红肿、疼痛加剧、有脓性分泌物等感染迹象,要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感染情况,可口服或静脉使用抗生素。儿童患者感染后恢复相对较慢,要加强护理,保持创面清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换药等操作。
3.肛门狭窄
术后要注意观察患者排便情况,若出现排便困难、大便变细等情况,要考虑肛门狭窄的可能。轻度肛门狭窄可通过扩肛等方法治疗,严重的肛门狭窄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治疗。儿童患者肛门狭窄的发生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要早期发现并积极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