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力衰竭有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系统表现,婴儿期呼吸急促等更突出、喂养困难、体重不增,幼儿及儿童期症状相对典型、活动耐力下降,且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需密切观察,护理时要保证安静休息、采取合适体位、记录出入量等。
一、症状表现
(一)呼吸系统表现
1.呼吸急促:小儿心力衰竭时,由于肺淤血,会出现呼吸频率加快。婴儿正常呼吸频率约为30-40次/分钟,心力衰竭时可增快至60次/分钟以上。这是因为肺循环淤血影响气体交换,机体通过加快呼吸频率来增加气体交换量以满足氧需求。
2.呼吸困难:可能表现为端坐呼吸,婴儿无法平卧,喜欢被抱起呈端坐位,这是由于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加重肺淤血,使呼吸困难加重。另外,还可能出现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小儿在睡眠中突然憋醒,被迫坐起,伴有喘息等症状,与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以及平卧位回心血量增加导致肺淤血加重有关。
(二)循环系统表现
1.心率增快:婴儿正常心率为110-130次/分钟,幼儿为80-100次/分钟,儿童为60-100次/分钟,心力衰竭时心率明显增快,且婴儿可能出现心动过速,超过上述正常范围,这是机体的代偿机制之一,试图通过增快心率来提高心输出量,但当心肌功能进一步受损时,心率增快不能维持有效的心输出量。
2.心脏扩大: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可发现心脏扩大,尤其是左心室或右心室扩大,这是因为心脏长期处于负荷过重状态,心肌发生重构,导致心脏形态改变。
3.末梢循环障碍:表现为皮肤苍白、发绀,尤其是口唇、甲床等部位,这是由于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导致外周血液循环不良。婴儿还可能出现四肢末端发凉,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等表现。
(三)消化系统表现
1.食欲减退:小儿心力衰竭时,胃肠道淤血,影响消化功能,导致食欲明显减退,表现为拒食、吃奶量减少等。
2.肝大:肝脏淤血肿大是右心衰竭的重要体征之一,可在右肋下触及肿大的肝脏,且有压痛。随着病情的发展,肝大程度可能加重,长期肝淤血还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出现转氨酶升高等情况。
(四)神经系统表现
1.烦躁不安:婴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止,难以安抚,这是因为心输出量减少,脑供血不足,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2.意识障碍:严重心力衰竭时,可能出现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等表现,与脑供血严重不足,脑组织缺氧有关。
二、不同年龄段小儿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特点
(一)婴儿期
1.呼吸急促更为突出:由于婴儿呼吸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肺淤血时呼吸困难表现更明显,呼吸频率增快显著,常伴有鼻翼扇动等表现。
2.喂养困难:吃奶时容易疲劳,出现吸吮无力,频繁吐奶,因为心脏功能受损影响全身血液循环,包括胃肠道,导致喂养时能量消耗大且消化吸收不良。
3.体重不增:由于心功能不全,机体代谢率改变,营养物质利用和吸收障碍,导致体重增长缓慢或不增,这也是婴儿心力衰竭的重要表现之一。
(二)幼儿及儿童期
1.症状相对较典型:与成人心力衰竭表现有一定相似性,如可出现端坐呼吸、水肿等表现。水肿多从下肢开始,逐渐向上蔓延,这是因为重力作用,静脉回流受阻导致下肢水肿。
2.活动耐力下降:幼儿及儿童能够表达自身不适,会主诉活动后乏力、气促,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参与剧烈活动或长时间活动,这是心输出量减少,组织供氧不足的表现。
三、特殊人群(小儿)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注意事项
小儿心力衰竭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密切观察。医护人员和家长要注意小儿的一般状况,如呼吸、心率、精神状态、喂养情况等。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小儿,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更要警惕心力衰竭的发生,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在护理方面,要保证小儿安静休息,减少氧耗,对于出现呼吸困难的小儿,要采取合适的体位,如半卧位或端坐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症状。同时,要注意记录小儿的出入量,观察水肿情况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