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和疱疹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面有不同特点。病因上毛囊炎多由细菌或真菌感染引起,疱疹由疱疹病毒引起;临床表现上毛囊炎有毛囊口丘疹脓疱等,疱疹有单纯疱疹群集水疱及带状疱疹沿神经分布水疱等;实验室检查可通过相关涂片、培养及血清学检查等确诊;治疗上细菌感染毛囊炎用抗生素,真菌性用抗真菌药,疱疹用抗病毒及对症药物等。
一、病因方面
毛囊炎
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病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皮肤不洁、搔抓、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可增加发病风险。例如,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且不注意皮肤清洁的人群,皮肤表面细菌容易滋生,从而引发毛囊炎。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机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易患病,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
也有少数毛囊炎由真菌(如马拉色菌)感染所致,多见于油性皮肤者,在高温、多汗环境下更容易发生。
疱疹
主要由疱疹病毒引起,常见的有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发热、受凉、过度劳累等因素可诱发潜伏的病毒活化而发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水痘,痊愈后病毒潜伏在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再次活化引发带状疱疹。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儿童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易患水痘,成年人及老年人更易发生带状疱疹,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等发病风险更高。
二、临床表现方面
毛囊炎
典型表现为毛囊口周围出现红色丘疹,逐渐发展成脓疱,脓疱中心常有毛发穿过,周围有红晕,伴有疼痛或瘙痒。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等多毛部位。病情较轻时,丘疹可自行消退;严重时可能会多个脓疱融合,形成疖或痈。例如,头皮毛囊炎可能会导致局部脱发,若不及时治疗,炎症可能向深部发展。
不同类型的毛囊炎临床表现略有差异,如马拉色菌毛囊炎表现为圆顶状毛囊性丘疹或脓疱,直径2-4mm,周边有红晕,常成批出现,散在或密集分布,好发于胸背、颈、肩、上臂、腰腹部等部位。
疱疹
单纯疱疹:初发时局部皮肤有灼热感,随后出现群集性小水疱,水疱破溃后可形成糜烂或浅溃疡,然后结痂愈合,病程1-2周,易复发。口唇周围是好发部位,称为口唇疱疹;若发生在生殖器部位则称为生殖器疱疹,通过性接触传播,孕妇感染可能会影响胎儿。
带状疱疹:发病前常有前驱症状,如局部皮肤感觉异常、疼痛、乏力等,随后出现沿神经分布的红斑、水疱,水疱呈带状排列,好发于身体一侧的肋间神经、三叉神经等部位,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神经痛,年龄越大,神经痛越明显。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毛囊炎
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血常规检查可能会出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皮肤病变处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病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真菌性毛囊炎可通过真菌镜检或培养发现相应的真菌菌丝或孢子,如马拉色菌毛囊炎可在皮损处查到马拉色菌。
疱疹
单纯疱疹或带状疱疹可通过病毒学检查确诊,如疱液涂片染色可发现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病毒培养分离出疱疹病毒;血清学检查可检测到特异性抗体,如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抗体等,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四、治疗方面
毛囊炎
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轻者可局部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等;病情较重或外用药物效果不佳时,可口服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等。
真菌性毛囊炎需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等,严重者可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
疱疹
单纯疱疹一般可外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乳膏等,症状严重者可口服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
带状疱疹需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同时可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等,对于疼痛明显者可给予止痛药物,如布洛芬等。老年人患带状疱疹后更应积极治疗,以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风险。儿童患水痘时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预防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