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与风湿病是两类不同疾病,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等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引发炎症,临床表现有急性发作及慢性期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血尿酸等相关项目,治疗分急性及间歇慢性期;风湿病是侵犯多部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不同类型表现各异,实验室检查各有特点,治疗包括抗炎免疫调节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风湿病患者治疗各有需考虑的方面。
风湿病:是一组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其中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感染、免疫、内分泌等多种因素相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不同类型风湿病好发人群有差异,如类风湿关节炎多见于30-50岁女性。
临床表现
痛风:急性发作时多在夜间或清晨突然起病,关节剧痛,数小时内出现受累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最常累及第一跖趾关节,也可累及足背、踝、膝等关节。间歇期可无症状,慢性期可出现痛风石,常见于耳廓、关节周围等部位,还可出现尿酸性肾病等肾脏表现。
风湿病:不同类型临床表现各异。以类风湿关节炎为例,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肿胀、疼痛、畸形,常累及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等,还可伴有发热、乏力、皮下结节等全身症状;系统性红斑狼疮可累及皮肤、关节、肾脏、血液系统等,出现面部红斑、蛋白尿、贫血等多种表现;强直性脊柱炎主要累及脊柱及骶髂关节,表现为下腰部疼痛、僵硬,活动后缓解,病情进展可导致脊柱强直、畸形等。
实验室检查
痛风:血尿酸测定是重要检查,急性期血尿酸可正常,间歇期及慢性期多升高;尿尿酸测定可了解尿酸排泄情况;关节液或痛风石内容物检查可见尿酸盐结晶;影像学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慢性期可见关节软骨下骨质破坏,出现虫蚀样缺损等。
风湿病:不同疾病实验室检查有差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类风湿因子(RF)可阳性,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特异性较高;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核抗体(ANA)多阳性,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等有特异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阳性率较高,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常升高。
治疗原则
痛风:急性发作期主要是抗炎止痛,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如依托考昔等)、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等;发作间歇期及慢性期需降尿酸治疗,常用药物有别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等,同时需调整生活方式,低嘌呤饮食、多饮水等。
风湿病:治疗包括抗炎、免疫调节等。类风湿关节炎常用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生物制剂等;系统性红斑狼疮主要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等)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抗风湿药及生物制剂等,同时强调功能锻炼等康复治疗。
特殊人群考虑
儿童风湿病:儿童风湿病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需密切观察,治疗时要考虑儿童生长发育特点,避免使用对骨骼发育等有明显影响的药物,多采用相对温和的治疗方案,如非甾体抗炎药需谨慎选择,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对儿童的影响,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因为疾病可能影响其生长和社交等。
老年风湿病患者:老年风湿病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如老年痛风患者可能同时有高血压、冠心病等,使用降尿酸药物时要注意对其他器官功能的影响;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衰退明显,在治疗同时要注重关节功能维护,可适当采用康复辅助器具,如手杖等,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因为疾病消耗等可能导致营养不良。
妊娠期风湿病患者:妊娠期风湿病患者治疗需非常谨慎,药物选择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例如妊娠期痛风发作,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可采用局部冷敷等非药物方法缓解症状;妊娠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用药需权衡母亲病情控制和胎儿安全,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如必要时可选用羟氯喹等相对安全的药物,但需密切监测胎儿发育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