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支原体脑炎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致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有神经系统及呼吸道症状,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感染及对症支持,多数预后好,可通过呼吸道防护、增强免疫力预防,小儿护理要关注发热、神经系统症状、呼吸道情况。
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症状:患儿可能出现头痛、呕吐、嗜睡、抽搐等表现。头痛可为持续性或阵发性,程度轻重不一;呕吐多为非喷射性,与颅内压增高有关;嗜睡是患儿精神状态的改变,表现为比平时更容易入睡且不易唤醒;抽搐可表现为全身或局部肌肉的不自主抽动,这是由于炎症影响了大脑神经元的正常放电所致。
呼吸道症状:多数患儿在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之前或同时伴有呼吸道感染的表现,如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部分患儿可伴有发热,体温可呈低热或高热。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检测患儿血液、脑脊液中的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如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一般在感染后1周左右开始升高,对诊断有重要意义;还可进行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呼吸道标本或脑脊液中的肺炎支原体DNA,能更早地发现病原体存在。
脑脊液检查: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进行检查,可见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数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可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一般正常。这些改变有助于判断中枢神经系统是否存在炎症反应。
影像学检查:头部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一般无特异性改变,但可排除其他颅内病变,如颅内出血、肿瘤等。MRI在发现早期脑组织的病变方面可能比CT更敏感,可发现脑实质内是否存在异常信号影等。
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这类药物对肺炎支原体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用药疗程一般较长,需要根据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来确定,通常需要2-3周甚至更长时间,以确保彻底清除病原体,防止病情复发或转为慢性。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头痛、呕吐的患儿,可给予适当的脱水降颅压治疗,如使用甘露醇等药物减轻脑水肿;对于抽搐的患儿,需要使用抗惊厥药物,如地西泮等控制抽搐发作;对于发热的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药物降温等方法,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维持患儿的水电解质平衡和内环境稳定。
预后情况
大多数小儿肺炎支原体脑炎患儿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预后良好,神经系统症状可逐渐缓解,一般不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但如果病情严重,如出现持续抽搐、昏迷等情况,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的不可逆损伤,遗留智力低下、癫痫、运动障碍等后遗症。不过,随着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的普及,预后总体还是比较乐观的。
预防措施
呼吸道防护:在肺炎支原体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小儿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果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减少呼吸道飞沫感染的机会。
增强免疫力:让小儿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降低感染肺炎支原体的风险。
特殊人群(小儿)护理要点
发热护理: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在发热时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当体温低于38.5℃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毛巾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同时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当体温高于38.5℃且符合使用退热药物指征时(但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退热药物),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
神经系统症状观察:密切观察患儿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抽搐情况等。如果发现患儿嗜睡程度加重、瞳孔大小不等、抽搐频繁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告知医生,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呼吸道护理: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鼓励患儿咳嗽、咳痰,对于咳嗽剧烈的患儿,可适当给予止咳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同时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润,维持合适的温度(一般22-24℃)和湿度(50%-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