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腺瘤是直肠息肉中肿瘤性的一类,有恶变倾向,由腺上皮细胞增生形成,分管状、绒毛状等类型;直肠息肉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非肿瘤性一般不恶变。两者在组织学构成、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上有差异,直肠腺瘤通过直肠指诊、结肠镜及病理活检诊断,需手术切除且定期复查,非肿瘤性息肉小无症状可随访,大、有症状或肿瘤性则手术,不同年龄人群策略不同,通过检查及病理诊断可区分并采取合适处理措施。
一、定义与病理性质
直肠腺瘤:是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属于肿瘤性息肉,有一定的恶变倾向。其组织结构为肿瘤性的,由腺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根据组织学特点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状腺瘤等。例如管状腺瘤通常占直肠腺瘤的大多数,组织学上主要由管状结构的腺上皮组成,细胞分化较好。
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的总称,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恶变,如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肿瘤性息肉如上述的直肠腺瘤。
二、组织学构成
直肠腺瘤:由上皮组织异常增生形成,有明显的肿瘤细胞特点,细胞排列有一定的异型性,腺体结构不规则等。以管状腺瘤为例,镜下可见排列较规则的管状腺体,腺上皮细胞为柱状,细胞核位于基底部,细胞分化较好,但有一定的腺体密集等表现。
直肠息肉:非肿瘤性息肉如炎性息肉主要是直肠黏膜在慢性炎症刺激下,组织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病变,镜下可见黏膜组织充血、水肿,有炎性细胞浸润,腺体数量可能无明显异常但排列稍紊乱;增生性息肉镜下主要表现为腺体增生、拉长,上皮细胞杯状细胞减少等,但无明显的肿瘤性改变。
三、临床表现差异
直肠腺瘤: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当腺瘤较大时可能出现便血,多为鲜红色血液,附着于粪便表面;也可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便次增多或便秘等;还可能有腹痛等症状,但相对不典型。不同类型的腺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绒毛状腺瘤相对更容易出现较多量的黏液便等情况。
直肠息肉:非肿瘤性息肉较小的时候往往无症状,较大时可能出现便血,一般量较少;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引起肠道症状相对较少,而腺瘤性息肉(属于直肠息肉的一种肿瘤性息肉)则有恶变倾向相关的可能表现,如上述的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但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有恶变相关的特殊表现。
四、诊断方法
直肠腺瘤:主要通过直肠指诊、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来诊断。直肠指诊可触及直肠内的肿块,但对于较小的腺瘤可能不易触及;结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直肠内病变的形态、大小等,并可取病理组织进行活检,病理活检是确诊直肠腺瘤的金标准,通过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等。
直肠息肉:同样依靠直肠指诊、结肠镜检查,结肠镜下可以观察到息肉的形态,如息肉的大小、形状(圆形、椭圆形等)、有无蒂等,然后通过活检病理检查来区分是肿瘤性还是非肿瘤性息肉。例如炎性息肉在结肠镜下可能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基础上的隆起,增生性息肉多为小的颗粒状隆起等。
五、治疗及预后
直肠腺瘤:一旦发现通常建议手术切除,因为有恶变可能。根据腺瘤的大小、部位、形态等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等。术后需要定期复查结肠镜,监测有无复发及恶变情况。年轻患者如果腺瘤较大或有恶变倾向等情况需要更密切关注。
直肠息肉:非肿瘤性息肉较小且无症状时可以定期随访观察;如果息肉较大、有症状或考虑为肿瘤性息肉则需要手术切除。炎性息肉在治疗原发病因(如控制肠道炎症等)后可能缩小或消失;增生性息肉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定期复查即可。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治疗和随访的策略也有所不同,比如儿童患者发现直肠息肉时,需要谨慎评估其性质,对于小的良性息肉可以适当延长随访间隔等。
总之,直肠腺瘤是直肠息肉中肿瘤性的一类,在定义、组织学、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预后等方面与非肿瘤性直肠息肉有一定区别,通过详细的检查及病理诊断可以准确区分两者,以便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