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引起的胸痛有特定症状特点,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需与其他疾病胸痛鉴别,诊断可依靠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心脏超声等检查。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等,性质常为压榨等,诱因多为体力劳动等,持续3-5分钟,老年、女性、儿童青少年表现各有不同,与胸膜炎、肋软骨炎、胃食管反流病胸痛可鉴别,通过相关检查诊断。
一、症状特点
1.疼痛部位:主要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不同人群可能存在差异,比如老年女性可能疼痛放射部位不典型,更易表现为上腹部等部位的不适。
2.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3.发作诱因:多在体力劳动、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饱食、寒冷、吸烟等情况下诱发。这与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相关,例如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更易因饱食、体力劳动诱发;有吸烟习惯的人群在吸烟时也易诱发胸痛。
4.发作持续时间:一般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如果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可能延长,且发作频率增加。
二、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1.老年人群:老年冠心病患者胸痛症状可能不典型,有的仅表现为胸闷、气促,容易被忽视。这是因为老年人感觉神经退化,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而且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胸痛症状可能被其他疾病的症状掩盖。
2.女性人群:女性冠心病患者胸痛症状与男性有所不同,更多表现为非典型胸痛,如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这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以及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冠心病发病率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发病率上升,此时胸痛症状表现可能更接近男性。
3.儿童及青少年人群:儿童及青少年冠心病相对少见,但如果有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等情况,也可出现胸痛。其胸痛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结合家族史、基础疾病等综合判断。比如有家族性高脂血症的儿童,由于脂质代谢异常,可能更早出现冠状动脉病变,从而引发胸痛。
三、与其他疾病胸痛的鉴别
1.胸膜炎引起的胸痛:胸膜炎引起的胸痛多与呼吸运动相关,深呼吸或咳嗽时疼痛加重,疼痛部位多在胸廓下部,而冠心病胸痛与运动等心肌耗氧增加因素相关,疼痛性质、部位等有差异。通过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片、胸部CT等可鉴别,胸膜炎在影像学上可能有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等表现,而冠心病患者心脏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有特殊改变。
2.肋软骨炎引起的胸痛:肋软骨炎引起的胸痛局部有压痛,疼痛多为刺痛或钝痛,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与冠心病的压榨性、闷痛等不同。查体时可发现胸骨旁肋软骨处有压痛,而冠心病患者心脏相关检查有异常。
3.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胸痛: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胸痛可伴有烧心、反酸等症状,疼痛多在进食后发作,与进食体位有关,平卧时易发作,而冠心病胸痛与进食关系不密切,多由体力活动等心肌耗氧增加因素诱发。通过胃镜检查可发现食管黏膜的病变,而冠心病患者有心脏相关检查异常。
四、诊断相关检查
1.心电图: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改变,发作过后可恢复正常。动态心电图可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变化,提高心肌缺血的检出率。不同人群心电图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运动员等平时心率较慢的人群,基础心电图可能有ST段压低等类似心肌缺血表现,但不一定是冠心病,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2.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狭窄程度等。对于有典型胸痛症状高度怀疑冠心病的患者,可考虑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但对于一些低危人群,可能先进行无创检查初步筛选。
3.心脏超声:可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部分冠心病患者可出现室壁运动异常等表现,有助于评估心肌缺血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比如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可能出现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