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好发于7岁以下儿童,冬春多见,多由病毒感染致上呼吸道感染后引发,表现为腹痛(部位不固定、程度不一)、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查体压痛不固定,靠血常规、病毒学、腹部B超诊断,需与急性阑尾炎等鉴别,治疗包括一般、对症及抗病毒,预后良好但需密切观察,特殊人群需更关注。
一、定义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童常见的腹痛原因之一,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好发于7岁以下的儿童,冬春季节多见。通常认为与上呼吸道感染相关,病原体(如柯萨奇B组病毒等)感染后,病毒及其毒素沿血循环到达肠系膜淋巴结,引起淋巴结充血、水肿、肿大。
二、临床表现
1.腹痛:
腹痛部位不固定,可位于脐周或右下腹等部位,疼痛程度不一,多为隐痛或阵发性钝痛。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表述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腹痛的变化情况。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
2.伴随症状:
常伴有发热,体温可呈低热至中度发热,部分患儿体温可高达38℃-39℃左右。
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这与感染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有关。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腹部压痛不固定,压痛点常随体位改变而变化,这是与外科急腹症(如阑尾炎等)的重要鉴别点之一。
医生在检查时需轻柔操作,避免加重患儿的不适,对于低龄儿童要特别注意检查时的安抚。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提示病毒感染的可能性较大。
病毒学检查:部分患儿可通过血清学检查发现相关病毒抗体,如柯萨奇B组病毒抗体等,但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
3.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可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多呈椭圆形,皮质增厚,髓质结构清楚。B超检查对患儿无创伤,是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对于儿童患者,检查时需注意涂抹适量耦合剂,避免过冷刺激患儿皮肤,检查过程中要安抚患儿情绪。
四、鉴别诊断
1.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的腹痛多起始于上腹部,逐渐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疼痛,伴有固定的右下腹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血常规检查常提示白细胞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而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部位不固定,压痛不固定,可与之鉴别。
2.梅克尔憩室炎:
梅克尔憩室炎的临床表现与阑尾炎相似,但憩室多位于回肠末端的肠系膜对侧缘,其腹痛特点、体征及辅助检查等需进一步通过影像学等检查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鉴别。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让患儿适当休息,减少活动量,有助于身体恢复。对于低龄儿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营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
饮食调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防止加重胃肠道负担。对于婴幼儿,要注意喂养方式,避免过饱等。
2.对症治疗:
发热处理:若体温不超过38.5℃,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擦浴部位为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处),擦浴时注意室温适宜,避免患儿着凉。对于体温超过38.5℃且符合用药指征(但需遵循儿科安全用药原则,优先非药物干预,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药物)的患儿,可考虑使用退热贴等,但一般不急于使用退热药物。
腹痛缓解:可通过轻柔按摩腹部等方式缓解患儿腹痛,但要注意力度适中。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在医生指导下学习正确的腹部按摩方法。
3.抗病毒治疗:
由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一般无需使用抗生素治疗,但若合并细菌感染等情况,可根据病情合理选用抗生素。对于儿童患者,选用抗生素时要充分考虑年龄因素,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
六、预后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预后良好,多数患儿经保守治疗后可在1-2周内症状缓解,淋巴结肿大逐渐消退。但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患儿腹痛加重、出现腹膜炎体征等情况,需及时重新评估病情,必要时可能需要手术等进一步处理。对于特殊人群如免疫力低下的儿童等,要更加密切关注病情,因为此类患儿可能病情恢复相对较慢,且有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