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询问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体格检查(关节及其他系统检查)、实验室检查(一般、自身抗体、影像学检查)和鉴别诊断(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鉴别),儿童、特殊时期女性患者诊断有特殊注意事项,需综合多方面进行诊断。
一、病史采集
1.现病史
询问关节症状出现的时间、部位、起病急缓。例如,风湿性关节炎多累及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肩关节等,起病较急,常于链球菌感染后1-3周出现症状。了解关节症状的特点,如是否为游走性、有无疼痛、肿胀、畸形等情况,疼痛是否与天气变化有关等。
关注是否伴有发热、皮疹、皮下结节等其他表现,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能伴有发热,体温可呈低热或高热,还可能出现环形红斑、皮下结节等。
2.既往史
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链球菌感染病史,如扁桃体炎、猩红热等,因为风湿性关节炎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
询问有无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史或类似关节疾病史。
3.个人史
包括居住环境、生活习惯等,居住在潮湿环境可能增加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风险。
女性患者需询问月经史、生育史等,妊娠可能对风湿性关节炎病情有一定影响。
二、体格检查
1.关节检查
观察关节有无肿胀、畸形、压痛等情况。风湿性关节炎常表现为关节的红、肿、热、痛,且为游走性多关节炎。
检查关节活动度,了解关节功能是否受限,若病情严重,关节活动度可能明显降低。
2.其他系统检查
检查心脏情况,风湿性关节炎可累及心脏,导致风湿性心脏病,需听诊心音,查看有无心脏杂音等。
检查皮肤情况,观察有无皮疹、皮下结节等,如环形红斑多见于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躯干及四肢近端。
三、实验室检查
1.一般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患者血常规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C-反应蛋白(CRP)升高,这些指标可反映炎症反应的程度。
生化检查: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可了解患者整体身体状况,因为一些抗风湿药物可能对肝肾功能有影响,需要在用药前及用药过程中监测。
2.自身抗体检查
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风湿性关节炎患者ASO常升高,提示近期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类风湿因子(RF):风湿性关节炎患者RF多为阴性,可与类风湿关节炎相鉴别,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F多呈阳性。
抗核抗体(ANA):有助于排除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关节病变。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风湿性关节炎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等,晚期可出现关节间隙狭窄、畸形等,但X线检查对于早期诊断价值有限。
超声检查:可以更早发现关节滑膜增厚、关节腔积液等情况,对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有一定帮助。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地显示关节软骨、滑膜、韧带等结构的病变情况,对于早期发现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病变有较高价值。
四、鉴别诊断
1.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多累及小关节,呈对称性、持续性,RF多呈阳性,X线检查早期可见关节周围骨质疏松,晚期出现关节畸形等,与风湿性关节炎的游走性大关节受累等特点不同。
2.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多有高尿酸血症病史,常突然发作,疼痛剧烈,好发于第一跖趾关节等,血尿酸升高,可通过检测血尿酸及关节液中尿酸盐结晶等进行鉴别。
3.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除关节症状外,还可有面部红斑、口腔溃疡、蛋白尿等多系统受累表现,ANA等自身抗体检查阳性,可与风湿性关节炎鉴别。
儿童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需尤其注意,儿童可能不能准确描述症状,病史采集时需与家长充分沟通,体格检查要更细致,实验室检查要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解读,影像学检查需根据儿童年龄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且要警惕儿童风湿性关节炎可能合并的心脏等重要脏器损害。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患风湿性关节炎时,治疗需更加谨慎,要综合考虑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