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的病变,子宫多均匀性增大,症状为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和进行性加重痛经等,超声见子宫均匀增大、肌层不均匀回声等,治疗结合情况用药物或手术;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的良性肿瘤,肌瘤可单发或多发,多数无症状,有症状时表现为经量增多等,超声见子宫肌层结节等,治疗根据情况而定,二者在多方面存在差异需鉴别及个体化治疗。
一、疾病定义与本质
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属于妇科常见疾病。其本质是子宫内膜异位到子宫肌层,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部分年轻未育女性也可能患病,与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等造成子宫肌层损伤及高雌激素刺激等因素有关。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常见于30-50岁女性,20岁以下少见。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及少量纤维结缔组织组成,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女性性激素相关,如雌激素能促进子宫肌瘤生长。
二、病理表现差异
子宫腺肌症: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一般不超过12周妊娠子宫大小,子宫肌层内有异位的内膜腺体及间质,在肌层中呈岛状分布,由于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导致子宫肌层纤维组织反应性增生。
子宫肌瘤:肌瘤可单发或多发,大小差异大,小者仅镜下可见,大者可超过30cm。肌瘤多呈球形,与周围肌组织有明显界限,可压迫周围肌纤维形成假包膜,切面呈灰白色,可见编织状或漩涡状结构。
三、临床表现不同
子宫腺肌症:主要症状为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和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痛经多在月经开始时出现,且逐渐加重,疼痛常位于下腹深部及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等部位。部分患者还可伴有不孕,妇科检查时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硬且有压痛,经期压痛更明显。
子宫肌瘤: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症状与肌瘤部位、大小和有无变性相关,常见症状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多见于大的肌壁间肌瘤及黏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伴坏死感染时,可有不规则阴道流血或血样脓性排液;肌瘤压迫症状可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困难、便秘等;黏膜下肌瘤或肌壁间肌瘤向宫腔突出时可影响受精卵着床导致不孕或流产。妇科检查可触及子宫增大,表面有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
四、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区别
超声检查:
子宫腺肌症:超声表现为子宫均匀增大,肌层内可见不均匀回声,有时可见点状或小片状低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肌层内血流信号增多。
子宫肌瘤:超声表现为子宫肌层内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周围有假包膜形成的低回声晕,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肌瘤周边及内部有血流信号,可根据血流情况初步判断肌瘤血供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
子宫腺肌症:MRI表现为子宫肌层内斑点状、小片状T2加权像低信号影,结合临床症状诊断价值较高。
子宫肌瘤:MRI可清晰显示肌瘤的数目、大小、部位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T1加权像呈等信号,T2加权像呈低信号,增强扫描肌瘤强化程度低于子宫肌层。
五、治疗原则有别
子宫腺肌症:治疗需结合患者症状、年龄和生育要求综合考虑。对于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及近绝经期患者可试用药物治疗,如GnRH-a类药物,可缓解症状,但停药后症状可复发;对于症状严重、无生育要求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子宫切除术等。
子宫肌瘤: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症状、肌瘤大小、数目、生长部位及患者意愿等综合决定。无症状的肌瘤一般不需治疗,特别是近绝经期妇女,绝经后肌瘤多可萎缩或症状消失,每3-6个月随访即可;若肌瘤导致月经过多致贫血、严重腹痛、性交痛或慢性腹痛、有蒂肌瘤扭转引起急性腹痛、肌瘤压迫引起排尿或排便困难、因肌瘤造成不孕或反复流产等情况时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等。
总之,子宫腺肌症和子宫肌瘤不是一回事,二者在疾病定义、病理表现、临床表现、检查及治疗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临床需注意鉴别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