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分为哺乳期乳腺炎和非哺乳期乳腺炎,哺乳期乳腺炎局部有红肿热痛、肿块,全身有发热、寒战、乏力;非哺乳期乳腺炎局部有肿块、乳头溢液、皮肤改变,全身有低热、疼痛,不同人群临床表现有差异,特殊人群表现可能不典型。
一、哺乳期乳腺炎
1.局部症状
红肿热痛:患侧乳房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炎症初期,乳房某一部位可出现边界不清的硬结,伴有明显的疼痛和触痛,皮肤温度升高。随着病情进展,硬结逐渐增大,疼痛加剧,皮肤红肿范围扩大,可形成脓肿,此时局部皮肤可呈典型的红肿表现,皮温显著升高,疼痛剧烈。例如,研究发现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乳房局部红肿热痛的发生率较高,这是由于炎症刺激局部组织,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起红肿,同时炎症介质释放导致疼痛和发热。
肿块:可触及边界不清的肿块,早期肿块质地较硬,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随病情发展,肿块可能逐渐软化形成脓肿。不同患者肿块的大小、位置有所差异,有的患者肿块较大,可占据乳房的一部分,有的则位于乳房的某一象限。
2.全身症状
发热: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多为低热至中度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左右,但也有部分患者体温可更高。发热是机体对炎症的全身性反应,由于乳腺组织的炎症刺激,免疫系统被激活,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发热。例如,相关研究统计显示约70%-80%的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
寒战:部分患者在发热的同时可伴有寒战,这是因为细菌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较为强烈,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寒战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受到刺激,导致骨骼肌不自主收缩,产热增加,以提高体温来对抗感染。
乏力:患者可感觉全身疲倦、乏力,这与炎症导致的机体代谢紊乱、能量消耗增加以及毒素吸收等因素有关。炎症过程中,身体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来对抗病原体,同时毒素的吸收会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患者出现乏力症状。
二、非哺乳期乳腺炎
1.局部症状
肿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肿块位置不定,可发生在乳房的任何部位,与哺乳期乳腺炎相比,其肿块边界相对更清楚一些,但也有部分患者肿块边界不清。肿块质地可因病情阶段不同而有所变化,早期可能质地较硬,后期若形成脓肿则质地变软。例如,导管扩张症是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一种常见类型,其肿块多位于乳晕周围,可伴有乳头溢液等表现。
乳头溢液:部分患者可出现乳头溢液,溢液的性质多样,可为浆液性、血性或脓性等。乳头溢液是由于乳腺导管受到炎症刺激,导致导管内分泌物异常增多并排出。例如,在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中,约有30%-40%会出现乳头溢液的情况,不同病因导致的溢液性质可能有所不同。
皮肤改变:皮肤可出现橘皮样改变、皮肤凹陷等,与乳腺癌的皮肤表现有相似之处,但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皮肤改变往往与炎症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有关。皮肤橘皮样改变是由于皮下淋巴管被炎症阻塞,导致淋巴回流障碍,皮肤出现类似橘皮的外观;皮肤凹陷则是因为炎症累及乳房悬韧带,使其短缩,牵拉皮肤所致。
2.全身症状
低热:部分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可出现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左右,这是由于炎症的持续存在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与哺乳期乳腺炎相比,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但也有个体差异。
疼痛:局部疼痛是主要症状之一,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疼痛较轻,仅表现为隐痛,有的患者疼痛较为剧烈,影响日常生活和休息。疼痛的程度与炎症的严重程度、病变累及的范围等因素有关。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乳腺炎临床表现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哺乳期女性由于处于特殊的生理阶段,其乳腺炎的临床表现往往更侧重于局部的红肿热痛、发热等,且与哺乳行为密切相关,如喂奶姿势不正确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增加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风险。而非哺乳期乳腺炎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中均可发生,但具体的临床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以及基础病史等因素有所不同。对于有乳腺相关病史或其他基础疾病的人群,乳腺炎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更加仔细地鉴别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