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在乳腺导管内的良性肿瘤,多见于经产妇,40-50岁高发,发病与内分泌因素、导管扩张有关,有乳头溢液、肿块等表现,可通过乳腺导管造影、超声、乳管镜等诊断,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妊娠期、哺乳期、老年女性患该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乳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在乳腺导管内的良性肿瘤。多见于经产妇,40~50岁为高发年龄段。它起源于乳腺导管的上皮细胞,瘤体一般较小,质地较软,带蒂且有绒毛,有很多薄壁的血管,所以容易出血。
二、发病原因
内分泌因素: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可能是诱发因素之一。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哺乳等生理阶段,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若雌激素相对过多,可能刺激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增生,进而增加乳管内乳头状瘤的发病风险。比如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或药物的女性,发病几率可能会高于正常人群。
导管扩张:乳腺导管扩张时,导管内的上皮细胞可能会异常增生形成乳头状瘤。这可能与乳腺的退行性变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长,乳腺组织逐渐出现退变,导管结构发生改变,容易引发乳管内乳头状瘤。
三、临床表现
乳头溢液:这是最常见的症状。溢液的颜色可呈血性、暗棕色或黄色。血性溢液较为多见,往往是患者就诊的首要原因。例如有的患者发现内衣上有血性的污渍,多是由于瘤体表面的血管破裂出血导致溢液。溢液通常是自发性的,挤压乳房时可能会诱发溢液增多。
肿块:部分患者可在乳晕区触及肿块,肿块一般较小,质地软,可推动,当轻压这个肿块时,常常可从乳头溢出血性液体。但也有一些患者肿块不明显,尤其是一些单发的大导管内的乳头状瘤,可能在临床触诊时难以发现。
四、诊断方法
乳腺导管造影:是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通过向乳腺导管内注入造影剂,然后进行X线摄片,可以清晰地显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如果导管内有充盈缺损,多提示有乳头状瘤存在。
乳腺超声检查:可以初步了解乳腺内的结构情况,有助于发现导管内是否有异常的团块等病变,但对于较小的乳头状瘤的显示可能不如乳腺导管造影准确。超声检查可发现乳腺导管扩张,以及扩张导管内的实性结节等情况。
乳管镜检查:能够直接观察乳管内的情况,可清晰看到乳管内乳头状瘤的大小、形态、位置等,还可以在检查的同时进行活检,明确病变的性质,是诊断乳管内乳头状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一旦确诊为乳管内乳头状瘤,通常建议手术切除。手术方式需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而定。对于单发的乳管内乳头状瘤,可采用局部病变导管切除术,即切除含有肿瘤的乳腺导管及其周围少量乳腺组织。如果是多发的乳管内乳头状瘤,尤其发生在大导管的,可能需要考虑区段切除,也就是切除部分乳腺组织。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彻底去除肿瘤,防止其恶变,因为虽然乳管内乳头状瘤大多为良性,但也有一定的恶变几率。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乳管内乳头状瘤可能会在妊娠期有所变化,如体积可能增大等。此时需要密切观察乳头溢液情况以及肿块的变化。由于处于妊娠期,手术治疗需要谨慎考虑,一般会根据病情的紧急程度等综合判断。如果溢液情况严重或肿块有恶变倾向等紧急情况,可能需要在适当的妊娠阶段进行手术,但要充分评估手术对妊娠的影响以及妊娠对手术恢复的影响。
哺乳期女性:哺乳期女性患乳管内乳头状瘤时,要注意乳头溢液可能会影响哺乳,而且哺乳过程中要避免过度挤压乳房,防止瘤体出血等情况加重。同时,哺乳期结束后需要按照非哺乳期的治疗原则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手术等处理,因为哺乳期的特殊生理状态可能会掩盖或影响对病情的判断,哺乳期结束后病情可能会显现得更清晰。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患乳管内乳头状瘤时,相对来说恶变的可能性可能较中青年略高一些,所以更需要重视诊断和治疗。在进行手术等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如心脑血管功能、肝肾功能等,评估手术风险,选择相对较为稳妥的治疗方案,术后也要加强护理,促进恢复,因为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需要关注切口愈合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