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关节疼痛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与遗传等多因素相关,多见于30-50岁女性,有晨起手指关节疼痛、肿胀畸形等表现)、骨关节炎(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50岁以上多见,有晨起短暂僵硬等表现)、腱鞘炎(长期手部频繁活动者易患,有晨起疼痛僵硬、活动弹响等表现)、痛风性关节炎(尿酸代谢紊乱所致,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有晨起手指关节突发剧烈疼痛等表现)、外伤因素(各年龄段因外伤致手指关节疼痛等)、感染因素(各年龄段可因病原体感染致手指关节疼痛等,伴发热等表现)。
一、类风湿关节炎
发病机制: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相关。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滑膜,导致滑膜炎症、增生,进而侵蚀关节软骨和骨,引起关节疼痛、肿胀、畸形等。
年龄性别因素:多见于30-50岁女性,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年轻女性若晨起手指关节疼痛,需警惕类风湿关节炎可能,因其发病与自身免疫调节等因素在女性身上可能更易被触发。
症状表现:早晨起床时手指关节疼痛较为明显,常伴有僵硬感,一般持续30分钟以上,活动后可稍有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僵硬感可能持续更久,手指关节可逐渐出现肿胀、畸形,如手指呈梭形肿胀等。
二、骨关节炎
发病机制: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磨损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年龄增长、肥胖、劳损、创伤等因素可导致关节软骨破坏,机体为修复受损关节而出现骨质增生等改变,进而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
年龄性别因素: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逐渐升高,50岁以上人群多见,女性在绝经后发病风险可能增加,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有关。中老年人群晨起手指关节疼痛,骨关节炎是常见原因之一,长期从事手工劳动等人群也易患。
症状表现:手指关节可出现疼痛,早晨起床时可能有短暂僵硬,一般不超过30分钟,活动后缓解。随着病情发展,关节可出现肿胀、压痛,手指可能出现变形,如远侧指间关节Heberden结节等。
三、腱鞘炎
发病机制:手指长期快速活动、过度用力等可引起腱鞘炎症。腱鞘是包绕肌腱的鞘状结构,起到润滑和约束肌腱的作用,反复摩擦可导致腱鞘充血、水肿、增厚,形成腱鞘炎,引起疼痛等症状。
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长期从事打字、织毛衣等手部频繁活动的人群易患,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可能因日常手部精细活动较多而相对高发。例如经常使用手机打字的年轻人,晨起可能出现手指关节疼痛,多与腱鞘炎有关。
症状表现:晨起手指关节疼痛、僵硬,活动时可闻及弹响,严重时可出现手指屈伸活动受限,局部可触及硬结。
四、痛风性关节炎
发病机制:体内尿酸代谢紊乱,血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内引起炎症反应。嘌呤代谢异常是根本原因,饮食中高嘌呤食物摄入过多、尿酸排泄减少等可导致血尿酸升高。
年龄性别因素: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女性多见于绝经后。年轻男性若有不良饮食习惯,如大量饮酒、高嘌呤饮食等,也可能发病。晨起手指关节突发剧烈疼痛,局部红肿热痛,需考虑痛风可能。
症状表现:手指关节突然出现严重疼痛,疼痛剧烈如刀割样,局部皮肤发红、发热、肿胀,疼痛在夜间或清晨发作较为常见。
五、外伤因素
发病机制:手指受到外力撞击、扭伤等,可导致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骨折等,引起疼痛。
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因外伤导致,无明显性别差异,从事体力劳动或运动时易发生。例如运动时手指被撞伤,晨起可能出现疼痛。
症状表现:有明确外伤史,手指关节疼痛、肿胀、淤血,活动受限,若有骨折还可能出现畸形等表现。
六、感染因素
发病机制: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手指关节,引起关节炎症。如细菌感染可导致化脓性关节炎,病毒感染可能引发病毒性关节炎等。
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感染。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若手指关节感染,需及时就医。
症状表现:除手指关节疼痛外,还可伴有发热、关节局部红肿明显、有脓性分泌物等表现,感染严重时全身症状较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