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有局部症状如红肿热痛、肿块形成,全身症状如发热、全身不适,不同人群症状特点不同,哺乳期初产妇易发病且进展快,经产妇症状稍不典型,非哺乳期青少年和中老年女性症状各有特点,其症状与生活方式(哺乳方式、乳房卫生)和病史(乳腺疾病史、免疫力低下病史)等因素有关。
红肿热痛:患病乳房局部会出现红、肿、热、痛的表现。红肿区域边界可能不太清晰,随着病情发展,疼痛会逐渐加剧,可能呈搏动性疼痛等。例如,初产妇在哺乳期容易发生乳腺炎,开始时往往是乳房某一局部出现红肿热痛,若未及时处理,红肿范围会进一步扩大,疼痛也会更明显。
肿块形成:乳房内可触及肿块,肿块的质地一般较硬,边界可能不太清楚,有压痛。肿块的大小不一,有的可能较小,如直径几厘米,有的可能较大。在哺乳期乳腺炎中,肿块可能出现在乳房的外上象限等部位,随着炎症的发展,肿块可能会逐渐增大,或者经过治疗后有所缩小。
全身症状
发热: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在38℃~39℃甚至更高。这是因为炎症反应引起机体的全身性反应,身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来对抗炎症。比如,一些乳腺炎患者会突然出现发热,体温升高,同时可能伴有寒战等表现。发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炎症越重,发热可能越明显且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全身不适:还可能出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不适症状。由于炎症影响,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会消耗较多能量,导致患者感觉乏力,食欲也会受到一定影响。例如,乳腺炎患者可能会感到浑身没劲,不想吃东西,精神状态相对较差。
不同人群乳腺炎症状特点
哺乳期女性
初产妇:初产妇由于乳头皮肤相对娇嫩,在哺乳过程中容易发生乳头破损,从而为细菌入侵提供途径,更易发生乳腺炎。症状出现相对较急,早期可能仅表现为乳房某一局部的轻微红肿热痛,但如果不及时处理,病情进展较快,全身症状可能也会较早出现,如较快出现发热等情况。
经产妇:经产妇相对初产妇乳头皮肤的耐受性可能稍好一些,但也不能忽视,在哺乳过程中如果哺乳姿势不正确、乳汁淤积等,也会引发乳腺炎。症状表现可能相对初产妇稍不典型,但同样会有乳房局部的红肿热痛以及全身症状,不过病情进展速度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
非哺乳期女性
青少年女性:青少年女性发生乳腺炎相对较少,但也可能因乳腺组织发育等因素,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发生。症状可能与哺乳期有所不同,局部红肿热痛可能相对不太典型,全身症状也可能相对较轻,但仍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中老年女性:中老年女性发生乳腺炎可能与乳腺导管扩张等因素有关。局部症状可能表现为乳房内肿块,伴有疼痛、红肿等,全身症状相对可能不明显,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低热等情况。而且中老年女性需要注意与乳腺肿瘤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因为乳腺炎的症状有时可能与乳腺肿瘤有相似之处。
乳腺炎症状与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关系
生活方式因素
哺乳方式:不正确的哺乳方式,如哺乳间隔时间过长、哺乳时让婴儿只含乳头而不包含大部分乳晕等,容易导致乳汁淤积,进而引发乳腺炎。例如,长时间不给婴儿哺乳或者哺乳姿势不当,使得乳汁不能完全排空,乳汁在乳房内积聚,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从而出现乳腺炎的症状。
乳房卫生:乳房局部卫生状况不佳,如不经常清洗乳房等,也可能增加乳腺炎的发生风险。细菌容易在不清洁的乳房局部滋生,当有乳头破损等情况时,细菌更易入侵引发炎症,出现相应的乳腺炎症状。
病史因素
有乳腺疾病史:如果患者既往有乳腺囊性增生病等乳腺疾病,那么发生乳腺炎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因为原有乳腺疾病可能影响乳腺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得乳腺组织对炎症的抵抗力下降,在受到细菌等因素影响时,更容易出现乳腺炎的症状。
免疫力低下病史:有免疫力低下相关病史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其身体的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发生乳腺炎的概率增加,且症状可能相对更严重,恢复相对较慢。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差,发生乳腺炎后,炎症可能更难控制,红肿热痛等症状可能持续时间较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