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液性乳腺炎是乳腺导管扩张和浆细胞浸润的慢性非细菌性炎症,发病机制与导管排泄障碍等有关,多发生于非哺乳期女性,表现为乳头溢液等,影像学有相应表现,病理可见导管扩张等,治疗早期用抗生素等,有脓肿需引流;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以肉芽肿形成为主的慢性炎症,发病机制不明,好发于生育后哺乳期女性,有疼痛肿块等表现,影像学及病理有特点,治疗复杂,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哺乳期、老年女性患该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浆液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和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炎症,发病机制可能与乳腺导管排泄障碍、异常激素刺激导致导管上皮增生、分泌功能紊乱,使得导管内分泌物积聚,引起导管扩张,进而激发化学性炎症反应有关,多发生于非哺乳期女性。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以乳腺组织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感染(如棒状杆菌感染等)、创伤等因素有关,好发于生育后哺乳期女性,尤其以30-40岁经产妇多见。
二、临床表现
浆液性乳腺炎
症状:病程较长,常见症状为乳头溢液,多为单孔血性或浆液性溢液,部分患者可伴有乳晕区疼痛、肿块,肿块可位于乳晕下或乳晕周围,边界不清,质地较硬,与皮肤可有粘连,后期可出现乳头凹陷、乳晕皮肤红肿类似炎症表现,但全身症状一般较轻。
体征:乳晕区可触及大小不等的肿块,有的可形成乳晕下脓肿,破溃后可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
肉芽肿性乳腺炎
症状:一般起病较急,患者多有乳房疼痛、肿块,疼痛程度可轻重不一,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肿块可迅速增大,病变进展较快。
体征:乳房可触及多个大小不一的肿块,质地较硬,边界欠清,常与皮肤粘连,皮肤可出现红肿,病变后期也可形成脓肿、窦道等。
三、影像学表现
浆液性乳腺炎
乳腺超声:可见乳晕下导管扩张,呈条索状或囊状无回声区,周围可见低回声区,透声较差。
乳腺X线摄影:可见乳晕后区导管增粗,有时可见沿导管分布的钙化灶,乳晕区皮肤可增厚。
肉芽肿性乳腺炎
乳腺超声:表现为乳腺内多发的低回声结节或肿块,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可有周围组织水肿表现。
乳腺X线摄影:可见乳腺内有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模糊,有时可见散在的小钙化点。
四、病理特点
浆液性乳腺炎
镜下可见导管扩张,导管内有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导管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后期可出现导管破裂,引起导管周围的炎症反应及异物巨细胞反应。
肉芽肿性乳腺炎
镜下主要表现为以乳腺小叶为中心的肉芽肿形成,肉芽肿中央为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无干酪样坏死,病变可破坏乳腺小叶结构。
五、治疗原则
浆液性乳腺炎
早期炎症期可采用抗生素治疗,如针对可能存在的细菌感染使用相应抗生素,但由于多为非细菌性炎症,抗生素效果有时有限;对于有脓肿形成者需进行切开引流,手术时应尽量完整切除病变导管,防止复发。
肉芽肿性乳腺炎
治疗较为复杂,轻症患者可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以抑制免疫反应;对于病情较重、有脓肿形成或病变广泛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病灶切除、乳腺区段切除甚至乳房单纯切除等,但手术复发率相对较高,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综合选择治疗方案。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妊娠期女性:无论是浆液性乳腺炎还是肉芽肿性乳腺炎,妊娠期发病都较为特殊,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由于妊娠期生理状态的特殊性,治疗时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法,尽量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若病情需要用药,需充分评估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
哺乳期女性:肉芽肿性乳腺炎好发于哺乳期女性,此时需要考虑哺乳对婴儿的影响以及乳腺炎对母亲身体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权衡利弊,如手术治疗可能会影响乳汁分泌等,需与患者充分沟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患这两种乳腺炎时,身体机能相对下降,恢复能力可能较弱,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等,对于药物治疗要注意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根据肝肾功能等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