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防治可从生活方式干预、控制基础疾病、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面进行。生活方式上要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高血压使血压达标、控制糖尿病使血糖达标;药物可使用调脂药物(如他汀类)、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手术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方式。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改善血脂、血压和血糖水平,增强心肺功能。以快走为例,每天快走30分钟以上,速度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步,长期坚持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运动方式,如办公室人群可利用工作间隙进行简单的伸展运动,逐步增加运动量;有运动基础的人群可适当提高运动强度,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运动损伤。
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管理: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对于高危人群(如合并糖尿病等)应控制在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0mmHg。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良好的血压控制可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不同年龄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可能略有差异,老年人收缩压不宜降得过低,避免出现脑灌注不足等情况。女性高血压患者在孕期等特殊时期更要密切监测血压,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进行血压管理。
糖尿病控制:严格控制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7%。糖尿病会导致糖代谢紊乱,加速血管病变,积极控制血糖可减少对颈动脉等血管的损害。儿童糖尿病患者由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血糖控制需更加精细,既要满足生长需求,又要避免低血糖的发生;老年糖尿病患者则要综合考虑身体状况、并发症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血糖控制方案。
药物治疗
调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稳定斑块。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途径,减少LDL-C的生成,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可根据血脂水平和心血管风险分层选择合适的他汀类药物。不同年龄人群对他汀类药物的耐受性可能不同,老年人可能需要考虑药物的肝肾功能影响等因素;女性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对月经等可能产生的影响,但不应因性别因素而忽视其对血管保护的重要作用。
抗血小板药物:对于有高血栓风险的患者,可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事件的发生,进而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导致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但抗血小板药物有一定的出血风险,在使用前需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与血栓风险的平衡。例如,对于老年患者,要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是否有胃肠道疾病等情况来决定是否使用及如何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需格外谨慎,因为可能会对母婴产生影响。
手术治疗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适用于狭窄程度>70%且有症状的患者,或狭窄程度>80%的无症状患者。该手术是通过切除颈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重建颈动脉管腔,改善脑供血。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如脑梗死、脑出血等,但对于合适的患者可有效降低脑卒中风险。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风险不同,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手术风险可能更高,需要在术前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女性患者在手术前后要注意激素水平等因素对身体恢复的影响,术后要加强护理,促进康复。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对于不宜行CEA的患者可考虑CAS。该手术是通过在颈动脉内放置支架,撑开狭窄或闭塞的血管,恢复血流。同样存在一定风险,如支架内再狭窄、血管破裂等。在选择手术方式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例如,对于合并严重心肺疾病的患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CAS;而对于颈部解剖结构适合且无严重禁忌证的患者,CEA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