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宝宝存在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反射异常及异常行为等表现,运动发育落后表现为运动发育里程碑达时显著晚于正常儿童;肌张力异常包括增高(肢体僵硬、被动运动阻力大)和减低(肢体松软、难支撑身体);姿势异常有异常握持、身体姿势异常等;反射异常有原始反射延迟消失和出现异常反射;异常行为有喂养困难(吸吮无力、吞咽困难、易呛咳)和异常哭闹(不明原因持续哭闹难安抚),且早产、低出生体重、窒息等病史及孕期母亲不良生活方式等是相关关联因素,不同性别在部分表现上无明显差异。
1.表现:正常1岁宝宝通常能独站、扶走等,而脑瘫宝宝可能运动发育明显落后,如3-4个月时不能竖头或竖头不稳;4个月后仍不能用前臂支撑负重;7-8个月时不能独坐;10个月后还不会爬等。例如,有研究发现脑瘫患儿在大运动发育里程碑达到时间上显著晚于正常儿童。
2.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的关联:不同性别在运动发育落后表现上无明显差异,但如果宝宝有早产、低出生体重、窒息等高危病史,更易出现运动发育落后情况。生活方式上,若孕期母亲有感染等不良因素影响,宝宝出生后运动发育落后风险增加。
肌张力异常
1.肌张力增高
表现:宝宝肢体僵硬,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比如给宝宝活动四肢时,感觉像牵拉一根紧绷的绳子,穿衣时很难将手臂伸进袖子里,换尿布时伸展下肢困难等。有研究表明部分脑瘫患儿存在肌张力增高的情况,这与脑部运动中枢受损有关。
关联因素:性别对此无明显影响,早产、出生窒息等病史会增加肌张力增高的发生概率。孕期母亲接触有害物质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导致宝宝肌张力异常。
2.肌张力减低
表现:肢体松软,缺乏正常的张力。宝宝看起来软绵绵的,像没有骨头一样,头不能保持正常位置,不能正常支撑身体重量等。临床观察发现部分脑瘫患儿存在肌张力减低现象,这也是脑部神经损伤影响肌肉张力调节的结果。
关联因素:早产、低体重等因素是重要关联,若宝宝有这些情况,更易出现肌张力减低的表现,生活方式中孕期母亲健康状况不佳等也可能相关。
姿势异常
1.表现:常见的有异常的握持姿势,如握拳姿势紧握不易掰开;身体姿势异常,如头偏向一侧、角弓反张(头后仰、背弓起)等。例如,有的脑瘫宝宝在仰卧位时,下肢常呈交叉状,像剪刀一样。相关研究显示脑瘫患儿存在多种姿势异常情况,是脑部病变导致身体运动控制失调的体现。
2.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的关联:性别因素不突出,早产、脑部损伤病史等是关键关联点。孕期母亲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宝宝出现姿势异常的风险。
反射异常
1.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宝宝出生后一些原始反射会逐渐消失,如握持反射在3-4个月消失,拥抱反射在3-6个月消失等。脑瘫宝宝这些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比如6个月后仍有明显握持反射。有研究发现脑瘫患儿原始反射的消失时间明显晚于正常儿童,这是因为脑部神经发育异常影响了反射的正常调节。
2.出现异常反射: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反射,如不对称颈紧张反射持续存在等。这种异常反射的出现与脑部运动中枢的病变有关,不同性别在反射异常表现上无差异,但早产、有脑部损伤病史的宝宝更易出现反射异常情况,孕期母亲的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影响宝宝反射的正常发育。
异常行为
1.喂养困难
表现:宝宝可能出现吸吮无力、吞咽困难,吃奶时易呛咳等情况。例如,有的1岁脑瘫宝宝吃奶很慢,而且经常被奶呛到。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口腔、咽喉部的肌肉协调功能,与宝宝的年龄相关,因为1岁宝宝正处于需要良好喂养来保证营养摄入的阶段,而脑瘫宝宝的脑部问题干扰了正常的喂养过程。
关联因素:早产、出生时窒息等病史是重要关联,孕期母亲有感染等不良情况也可能导致宝宝喂养困难。
2.异常哭闹:脑瘫宝宝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哭闹,安抚难以缓解。这可能是因为身体不适,如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等带来的痛苦导致,与宝宝的年龄性别无特定关联,但早产、有脑部损伤病史的宝宝更易出现异常哭闹情况,生活方式中孕期母亲的健康状况等会影响宝宝出生后的状态,进而影响哭闹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