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炎泛指关节炎性疾病,病因多样,痛风是嘌呤代谢等异常致高尿酸血症等;临床表现上关节炎中类风湿关节炎有特定发病人群、关节受累及畸形等表现,骨关节炎好发于中老年人负重关节;实验室检查各有特点;治疗原则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等有各自情况,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进行针对性诊治与生活方式调整。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关节炎:是泛指发生在人体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炎性疾病,病因多样,包括自身免疫反应、感染、代谢紊乱、创伤等。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是自身免疫介导的滑膜炎症,随着病情进展可侵蚀关节软骨和骨,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骨关节炎主要是关节软骨退变、磨损,伴随骨质增生等,多见于中老年人,与关节长期磨损、肥胖等因素相关。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临床特征为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等。主要是体内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等部位,引发炎症反应。
二、临床表现差异
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多见于30-50岁女性,常累及双手小关节,呈对称性、持续性肿胀疼痛,晨起有关节僵硬感,一般持续超过1小时,随着病情发展,关节畸形逐渐明显,如手指的尺侧偏斜等。
骨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负重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等,活动时关节疼痛,休息后缓解,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肿大、压痛,活动时有骨摩擦音,严重时影响关节活动范围。
痛风
急性发作期:多在夜间或清晨突然起病,受累关节剧痛,第一跖趾关节最常见,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明显,疼痛在数小时内达到高峰,疼痛程度剧烈,像刀割或咬噬样。
间歇期:发作后症状可完全缓解,但可在数月或数年内复发,部分患者会出现痛风石,常见于耳廓、关节周围等部位,痛风石逐渐增大,可破溃排出白色尿酸盐结晶。
三、实验室检查区别
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因子(RF)可呈阳性,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特异性较高;血常规可见贫血等;影像学检查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晚期可见关节间隙狭窄、骨质侵蚀等。
骨关节炎:血常规、血沉等一般正常或轻度异常;影像学检查早期可见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晚期可见关节间隙消失、骨赘形成等。
痛风
血尿酸升高是重要指标,但急性发作期血尿酸可能正常;关节液或痛风石中找到尿酸盐结晶是确诊痛风的金标准;影像学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慢性期可见痛风石处骨质侵蚀等。
四、治疗原则不同
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如甲氨蝶呤等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等)、物理治疗(如热敷、理疗等)、手术治疗(关节置换等),早期规范治疗很重要,以控制炎症、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为主。
骨关节炎:治疗包括减轻体重、避免过度劳累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等),严重时考虑手术治疗,目标是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痛风
急性发作期主要是缓解疼痛、消炎,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秋水仙碱等;间歇期和慢性期需要降尿酸治疗,常用药物有别嘌醇、非布司他等抑制尿酸生成,苯溴马隆等促进尿酸排泄,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调整,如低嘌呤饮食、多饮水等。
五、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关节炎:儿童关节炎种类多样,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与成人关节炎不同,治疗更注重保护关节功能和生长发育,药物选择需考虑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非甾体抗炎药使用需谨慎,避免影响儿童骨骼发育等。
老年关节炎和痛风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关节炎或痛风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老年痛风患者使用秋水仙碱时,要密切观察胃肠道反应等,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女性关节炎患者在更年期前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关节炎症状可能加重,需要更关注激素水平对病情的影响及相应的治疗调整;女性痛风患者在绝经前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后接近男性,需注意雌激素变化对尿酸代谢的影响。生活方式方面,无论年龄、性别,都要注意适度运动、合理饮食等,对于关节炎患者要选择对关节负担小的运动方式,痛风患者要严格低嘌呤饮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