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的诊断包括临床表现(发病时间、发热、胸痛及心包炎等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急性期反应物、自身抗体)、影像学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鉴别诊断需与心肌梗死复发(看心电图动态变化和心肌损伤标志物)、感染性心内膜炎(看临床表现和血培养)、肺栓塞(看症状表现和影像学检查)鉴别。
一、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的诊断
(一)临床表现
发病时间:通常发生在心肌梗死后数天至数周,甚至数月,不同个体发病时间存在差异,年龄较大患者可能发病时间相对不典型,需综合判断。性别上无明显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可能因基础健康状况等有所不同,例如长期吸烟人群可能更易出现一些心血管事件后并发症。
主要症状
发热:多为低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也有部分患者体温稍高,发热持续时间不等,一般持续1-2周,发热原因与机体自身免疫反应等相关,是机体对心肌坏死等产生的反应。
胸痛:胸痛性质与心肌梗死时胸痛有相似之处,但程度可能相对较轻,呈钝痛或刺痛,可随呼吸等改变而变化,这是因为炎症累及心包、胸膜等组织引起。
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表现:可出现心包摩擦音、胸膜摩擦音,胸部X线检查可见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表现,若合并肺炎则可出现咳嗽、咳痰等肺炎相应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轻度升高,一般在(10-15)×10/L左右,中性粒细胞比例也会相应升高,反映机体存在炎症反应。
急性期反应物:C反应蛋白(CRP)明显升高,一般在发病后数小时即可升高,可达正常水平数倍甚至数十倍,其升高程度与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相关;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也是炎症活动的指标之一。
自身抗体:部分患者可出现抗心肌抗体等,但阳性率不是很高,可作为辅助诊断依据。
(三)影像学检查
心电图:可出现ST-T改变,若合并心包炎可出现ST段弓背向下抬高,T波低平或倒置等表现,需与心肌梗死时的ST-T改变相鉴别,心肌梗死时ST段多为弓背向上抬高。
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包积液,少量至中量心包积液较为常见,若心包积液量较多可影响心脏功能,同时可观察心肌运动情况等有无异常。
心脏磁共振成像(CMR):能更敏感地发现心肌梗死区域及周围的炎症情况等,对于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可清晰显示心肌水肿、心包积液等改变。
二、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一)与心肌梗死复发鉴别
心电图动态变化:心肌梗死复发时心电图ST-T改变会有动态演变,如ST段持续抬高不回落或进一步抬高,出现病理性Q波等,而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的心电图ST段改变一般不会出现这样进行性加重的动态演变。
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梗死后综合征时心肌损伤标志物一般无明显升高或仅轻度升高且很快回落至normal水平附近,而心肌梗死复发时肌钙蛋白等心肌损伤标志物会持续升高或再次明显升高,且有相应临床症状加重等表现。年龄较大患者心肌梗死复发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需更仔细结合多种检查综合判断;女性患者有时症状表述不典型,也需注意与心肌梗死后综合征鉴别。
(二)与感染性心内膜炎鉴别
临床表现:感染性心内膜炎多有发热,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可伴有寒战,心脏可闻及新出现的杂音,一般为病理性杂音,而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发热多为低热,心脏杂音一般不新出现,多为原有基础心脏病变相关杂音基础上因炎症等有变化但不是新出现的特征性杂音。
血培养:感染性心内膜炎血培养多可培养出致病菌,而心肌梗死后综合征血培养无致病菌生长。不同生活方式人群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风险不同,例如静脉药瘾者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风险较高,需注意与心肌梗死后综合征鉴别。
(三)与肺栓塞鉴别
症状表现:肺栓塞主要表现为突发的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呼吸困难较为明显,而心肌梗死后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胸痛、发热等,呼吸困难相对不突出。
影像学检查:肺栓塞行CT肺动脉造影可发现肺动脉内血栓等栓塞表现,而心肌梗死后综合征无此表现。年龄较大患者肺栓塞风险相对较高,需注意鉴别;有长期卧床等病史人群肺栓塞风险增加,也需与心肌梗死后综合征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