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肿性乳腺炎与浆细胞乳腺炎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表现、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差异。肉芽肿性乳腺炎发病与自身免疫等有关,好发生育期女性,以乳房肿块等为表现,影像及病理有特点,治疗分保守和手术;浆细胞乳腺炎与导管扩张等有关,非哺乳期女性多见,有相应表现、影像及病理特点,治疗分急性期和手术等,育龄及老年患者各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组织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多认为是针对乳腺导管上皮的自身免疫性炎症,可能与口服避孕药、创伤、感染等因素相关,好发于生育期女性,尤其是30-40岁经产妇。
浆细胞乳腺炎:也称为导管扩张症,是由于乳腺导管扩张、分泌物积聚刺激导管周围组织引起的炎症反应,发病与乳腺导管排泄障碍、内分泌紊乱等因素有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非哺乳期女性多见。
二、临床表现
肉芽肿性乳腺炎:
多以乳房肿块为首发症状,肿块可位于乳晕周围或乳腺实质内,质地较硬,边界不清,与皮肤可有粘连,部分患者可伴有乳房疼痛,疼痛程度不一,有的为隐痛,有的可较明显。病情进展时,肿块可增大,局部皮肤可出现红肿,类似炎症表现,但一般无明显发热等全身症状,少数患者可有低热。
病程较长,呈迁延反复的过程。
浆细胞乳腺炎:
乳房肿块常位于乳晕区,肿块边界不清,与皮肤粘连,可伴有乳头溢液,溢液多为浆液性或浆血性,乳头可有内陷。随着病情发展,局部皮肤可出现红肿、疼痛,皮肤可出现橘皮样改变,类似乳腺癌的表现,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一般为低热。
三、影像学检查
肉芽肿性乳腺炎:
乳腺超声检查可见乳腺内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可有散在的小无回声区。
乳腺X线检查可见乳腺内片状或结节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模糊,部分可伴有钙化灶,但钙化灶一般较少且不典型。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见病变区域呈T2高信号,增强扫描有强化表现。
浆细胞乳腺炎:
乳腺超声检查可见乳晕下导管扩张,呈管状无回声区,导管周围可见低回声区。
乳腺X线检查可见乳晕下导管扩张,呈导管增粗表现,有时可见沿导管分布的钙化灶,呈棒状或颗粒状。
MRI检查可见乳晕下导管扩张,周围组织有炎性改变。
四、病理表现
肉芽肿性乳腺炎:
病理特征为以小叶为中心的肉芽肿形成,肉芽肿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等组成,无干酪样坏死,病变周围可见导管扩张,导管内一般无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
浆细胞乳腺炎:
病理表现为导管扩张,导管内充满大量的浆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导管周围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浸润,后期可形成肉芽肿,但肉芽肿的形成相对不典型,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以小叶为中心的肉芽肿形成有明显区别。
五、治疗
肉芽肿性乳腺炎:
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如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对生育期女性的影响。对于病情较重、肿块较大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乳腺区段切除术等,但手术有复发的可能。
浆细胞乳腺炎:
急性期可使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但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对于有脓肿形成的患者,需要进行切开引流术。对于反复发作、病变范围较大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需切除病变的乳腺组织,包括扩张的导管及周围的炎症组织。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育龄期女性:
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在考虑药物治疗时,如使用糖皮质激素,需充分评估对生育的影响,因为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对生殖系统产生一定影响,需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
浆细胞乳腺炎患者若处于哺乳期,需注意停止哺乳,因为乳汁的积聚可能会加重病情,同时要注意保持乳头清洁,避免感染进一步加重。
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患这两种疾病时,身体机能下降,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在治疗时需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老年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要注意监测血糖、血压等变化;老年浆细胞乳腺炎患者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