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痔由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有多种类型,症状表现各异,通过视诊可诊,无症状者无需治,有症状者可先保守后手术;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急性化脓性感染,疼痛等为主要症状,可通过指诊、超声、血常规等检查,需尽早手术引流并配合抗生素治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对其有影响,儿童、老年人、不同性别及久坐、便秘、不良排便习惯人群患病及治疗有不同特点。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外痔:是由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包括静脉曲张性、结缔组织性、血栓性和炎性四种。其病理主要是肛周皮下静脉丛的异常,多因久坐、便秘、妊娠等因素导致静脉回流受阻,静脉丛淤血扩张。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多由肛腺感染引起,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灶不断化脓、积聚脓液,形成局限的脓肿病灶。
二、症状表现
外痔
静脉曲张性外痔:常见症状为肛门坠胀感,常有肛门不适,久站或排便后症状加重,检查可见肛门缘有柔软迂曲的静脉团。
结缔组织性外痔:一般无明显症状,偶有肛门瘙痒、异物感,在排便后或擦拭时可感觉肛门有小赘生物,常因局部炎症刺激而增大。
血栓性外痔:起病突然,肛门部剧烈疼痛,疼痛程度较为剧烈,患者坐立不安,肛门缘可触及暗紫色圆形肿物,表面皮肤水肿。
炎性外痔:肛门部有红肿,疼痛明显,排便、行走、坐下时均可加重疼痛,局部可见充血、水肿,有灼热感。
肛周脓肿
疼痛是主要症状,呈持续性跳动性疼痛,炎症部位不同疼痛位置有差异,如肛门周围脓肿局部红肿、疼痛,直肠后间隙脓肿全身症状相对明显,有高热、寒战等,低位脓肿局部症状重、全身症状轻,高位脓肿全身症状重、局部症状相对较轻。
局部可触及肿物,有压痛,随着病情发展,肿物波动感逐渐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感染症状。
三、检查方法
外痔:通过肛门视诊即可基本明确诊断,医生观察肛门周围皮肤情况,查看有无肿物、肿物的形态、颜色等,一般就能判断外痔的类型。
肛周脓肿
肛门指诊:可触及直肠壁外的肿块,有压痛,若形成脓肿可有波动感,通过指诊还能初步判断脓肿的位置、大小等。
超声检查:有助于发现深部的脓肿,能明确脓肿的位置、范围等,对于一些位置较深或不易察觉的脓肿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感染存在。
四、治疗原则
外痔
无症状的外痔一般无需治疗,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如避免久坐,保持大便通畅等。
有症状的外痔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如坐浴(常用温水或中药坐浴,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局部使用消肿止痛的药膏等。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的外痔,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外痔切除术等。
肛周脓肿
一旦确诊肛周脓肿,应尽早手术治疗,如脓肿切开引流术,及时切开脓肿,排出脓液,防止感染扩散。
抗生素治疗:可根据病情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等,用于控制感染,但手术引流是关键的治疗措施。
五、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及应对
年龄
儿童:儿童患外痔相对较少,若患病多与排便习惯有关,如腹泻、便秘等,要注意调整儿童饮食,养成良好排便习惯,保守治疗为主,手术需谨慎评估。
老年人:老年人多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患肛周脓肿时感染易扩散,治疗上要更关注基础疾病控制,手术操作需更精细,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性别:男女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妊娠女性患外痔的概率可能因孕期腹压增加等因素升高,妊娠女性患肛周脓肿时需兼顾胎儿安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生活方式
久坐人群:如办公室职员等,患外痔风险增加,应注意定时起身活动,避免久坐,预防外痔发生;肛周脓肿也与久坐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有关,同样需避免久坐。
便秘人群:长期便秘者,粪便干结易损伤肛管直肠黏膜,引发肛腺感染导致肛周脓肿,同时便秘时用力排便易加重外痔症状,这类人群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不良排便习惯人群:如排便时久蹲、用力等,易导致肛周静脉丛淤血形成外痔,也易引发肛周脓肿,应纠正不良排便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