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病人临终时会出现多方面表现,意识状态改变表现为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循环系统有血压下降、脉搏细弱无力;呼吸系统是呼吸困难加重、呼吸频率改变;皮肤有苍白或发绀、湿冷表现;还会有尿量显著减少、消化道症状加重等情况,这些表现是全身器官功能衰竭的体现,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有一定差异但核心是病情终末期的多系统异常。
一、意识状态改变
心力衰竭病人临终时可能出现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的情况。这是因为心脏功能极度衰竭,导致全身器官灌注不足,脑部供血供氧严重缺乏。例如,研究表明,当心脏射血分数严重降低(如低于30%)时,脑部的血液供应无法维持正常的神经功能,从而引发意识方面的改变。对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本就相对较弱,心脏功能衰退时更容易出现这种意识状态的异常变化。
二、循环系统表现
1.血压下降:收缩压可降至90mmHg以下,且持续不能回升。这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极差,无法将足够的血液泵出到外周血管,导致外周血压降低。在一些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中,血压持续处于低水平,并且对常规的升压治疗反应不佳。对于有长期心力衰竭病史的患者,血压的这种进行性下降往往预示着病情已进入终末期。
2.脉搏细弱无力:脉搏频率可能增快,但节律不规则,且触摸时感觉极为微弱。这是心脏收缩力减弱,每次心搏输出量减少的表现。比如,心力衰竭患者在临终前,脉搏的变化往往是身体机能极度衰退的重要信号,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脉搏的这种改变都提示病情已接近临终状态,尤其是年轻患者如果出现这样的脉搏改变,也意味着心脏功能已严重受损。
三、呼吸系统表现
1.呼吸困难加重:由原来的活动后气短发展为休息时也严重呼吸困难,甚至出现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加剧。这是因为心力衰竭导致肺部淤血进行性加重,影响了气体的交换。研究发现,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肺淤血程度已达顶峰,气体交换功能严重障碍,使得呼吸困难症状显著加重。对于患有心力衰竭的女性患者,由于生理结构等因素,在病情进展到临终阶段时,呼吸困难的表现可能更为明显和难以缓解。
2.呼吸频率改变:呼吸频率可能增快至30次/分钟以上,或者出现呼吸浅快、节律不规则,如出现潮式呼吸等。潮式呼吸是由于呼吸中枢受到缺血缺氧的影响而出现的节律异常。在心力衰竭临终患者中,呼吸中枢也因全身器官功能衰竭而受到影响,导致呼吸节律发生改变。对于儿童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其呼吸系统和心脏的发育尚未成熟,在临终时呼吸频率和节律的改变可能更为突然和明显,需要密切监测。
四、皮肤表现
1.皮肤苍白或发绀:皮肤颜色苍白是因为外周灌注不足,血液供应减少;发绀则是由于血氧饱和度降低,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所致。例如,在心力衰竭临终阶段,全身血液循环严重障碍,皮肤的颜色改变是机体缺氧和灌注不足的直观体现。对于老年男性心力衰竭患者,皮肤的这种苍白或发绀表现往往提示病情已处于非常危急的临终状态,需要医护人员高度关注。
2.皮肤湿冷:体表温度降低,皮肤触摸感觉潮湿冰冷。这是因为外周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良,机体通过减少外周散热来试图维持重要器官的灌注,但最终导致外周皮肤湿冷。在心力衰竭临终患者中,这种皮肤湿冷的表现是全身循环衰竭的一个重要体征,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都可能出现,但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其体温调节功能相对较弱,皮肤湿冷的情况可能会更早出现且更明显。
五、其他表现
1.尿量显著减少:24小时尿量可少于400ml甚至无尿。这是因为肾脏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心力衰竭患者在临终时,肾脏的血液供应极度减少,导致尿液生成大幅减少。对于患有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本身肾脏功能就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减退,在病情进展到临终阶段时,尿量减少的情况会更加突出。
2.消化道症状加重: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这是由于胃肠道淤血严重,影响了胃肠道的正常消化和蠕动功能。研究显示,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胃肠道淤血已非常严重,从而导致一系列消化道症状的加重。对于女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临终前可能会因为消化道淤血而出现更为明显的恶心、呕吐等不适,需要家属和医护人员给予相应的关怀和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