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是否患乳腺炎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其症状表现包括乳房局部的疼痛、红肿、发热以及全身的乏力、食欲不振等,相关体征检查有触诊发现肿块、乳腺超声可见组织结构异常、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升高,哺乳期女性因乳汁淤积风险高,非哺乳期女性病因复杂需与其他乳腺疾病鉴别,若怀疑患病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治疗。
一、症状表现
(一)乳房局部症状
1.疼痛
哺乳期女性常见,开始可能是乳房某一局部的刺痛、胀痛,随着病情发展疼痛会加剧,呈持续性疼痛,甚至搏动性疼痛。非哺乳期乳腺炎也会有乳房局部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可能较为隐匿,有的则较为剧烈。
对于哺乳期女性,多与乳汁淤积、细菌感染导致乳腺组织炎症反应有关,炎症刺激神经引起疼痛;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疼痛机制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导管扩张等因素相关。
2.红肿
乳房局部皮肤会出现发红、肿胀的情况。哺乳期乳腺炎时,红肿区域多与乳汁淤积的部位相关,炎症部位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导致皮肤发红肿胀;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红肿可能相对局限或范围不定,也是炎症引起局部组织反应的结果。
3.发热
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发热多为低热至中度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左右,这是身体对炎症的免疫反应,由于细菌感染等引起炎症因子释放,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升高;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也可能出现发热,但发热程度可能因个体差异和病情不同而有所不同。
(二)全身症状
严重的乳腺炎患者可能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这是因为炎症反应导致身体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加,同时毒素吸收等因素影响全身状态。哺乳期女性若乳腺炎未及时控制,全身症状可能会更明显,因为哺乳等生活状态可能会影响身体恢复;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全身症状相对哺乳期患者可能相对轻一些,但也有个体差异。
二、相关体征检查
(一)触诊
医生或患者自己触诊乳房时,可发现乳房内有肿块。哺乳期乳腺炎的肿块多位于乳汁淤积的部位,质地较硬,有压痛;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肿块质地、位置等可能因类型不同而有差异,比如导管扩张型非哺乳期乳腺炎,肿块可能与导管走行相关等。通过触诊可以初步判断乳房内组织的质地、有无异常包块等情况,帮助初步怀疑乳腺炎。
(二)乳腺超声检查
乳腺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看到乳腺组织的结构,哺乳期乳腺炎时超声下可见乳腺组织增厚,回声不均匀,有低回声区,可能伴有导管扩张等情况;非哺乳期乳腺炎在超声下也有相应表现,如乳腺内有片状低回声区、肿块形成等,超声检查有助于明确乳腺内病变的范围、性质等,辅助判断是否为乳腺炎以及病情严重程度。
(三)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会升高。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由于细菌感染等炎症反应,白细胞会被招募到炎症部位,导致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若存在炎症活动,也可能出现类似血常规改变,但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血常规改变可能不如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典型,因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炎症机制不一定完全是细菌感染为主的急性炎症。
三、不同人群特点
(一)哺乳期女性
哺乳期女性发生乳腺炎的风险较高,多与乳汁淤积有关。比如产妇哺乳姿势不正确、婴儿吸吮力弱等导致乳汁不能完全排空,乳汁淤积在乳腺内,为细菌滋生提供了条件,进而引发乳腺炎。这部分人群判断乳腺炎时要重点考虑乳汁淤积的情况,同时结合乳房局部症状和全身表现。如果哺乳期女性出现乳房局部疼痛、红肿、发热等表现,同时有乳汁淤积的相关因素,就要高度怀疑乳腺炎。
(二)非哺乳期女性
非哺乳期女性发生乳腺炎相对较少,但也可能患病。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因相对复杂,可能与乳腺导管扩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这部分人群判断乳腺炎时要注意除了乳房局部症状外,要排除其他乳腺疾病,通过乳腺超声等检查来鉴别。比如非哺乳期女性出现乳房肿块、疼痛等表现,需要与乳腺肿瘤等疾病相鉴别,通过相关检查明确是否为乳腺炎。
总之,判断自己是否得乳腺炎需要综合考虑症状表现、体征检查以及自身的人群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如果怀疑自己患有乳腺炎,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