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占位性病变是医学影像检查中常用术语,分良性和恶性,良性常见纤维腺瘤、囊肿、脂肪瘤等,恶性多为乳腺癌,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检查,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应对方式,良性多数定期观察或简单治疗,恶性需综合治疗。
一、良性乳腺占位性病变常见类型及特点
乳腺纤维腺瘤:好发于青年女性,多为单发,也可多发。一般边界清楚,质地较韧,活动度良好。超声表现为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有包膜。其发生主要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较高有关,通常生长缓慢,恶变几率极低,但在妊娠、哺乳期可能会迅速增大。
乳腺囊肿:多因乳腺导管阻塞,分泌物潴留形成囊肿。可单发或多发,囊肿大小不一,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内部为无回声区。患者可能会有乳房胀痛等表现,在月经前期可能会有囊肿增大、胀痛加重的情况,通过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多数情况下定期观察即可,若囊肿较大或症状明显,可考虑穿刺抽吸等处理。
乳腺脂肪瘤:较为少见,是由脂肪组织异常增生形成的良性病变。一般表现为质地柔软的肿块,边界清楚,活动度好,超声下可表现为高回声的脂肪组织团块。通常对身体影响较小,若瘤体较小且无症状可密切观察,较大时可考虑手术切除。
二、恶性乳腺占位性病变-乳腺癌
发病情况: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有上升趋势,绝经前后女性相对高发。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遗传因素(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增高)、内分泌因素(长期雌激素水平异常等)、生活方式因素(如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长期大量饮酒等)。
影像学及临床表现特点:乳腺癌在超声下多表现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结节,内部可能有微小钙化,纵横比大于1等;乳腺X线摄影可发现微钙化灶、肿块影等;磁共振成像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范围等。临床表现方面,常可触及质地坚硬、活动度差的肿块,部分患者可能伴有乳头溢液(多为血性)、乳头凹陷、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等。
三、乳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是乳腺占位性病变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可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的结构,判断病变是囊性还是实性,以及大致的边界、血流情况等,对年轻女性(尤其是乳腺腺体致密的年轻女性)更具优势,因为超声受腺体致密影响较小。
乳腺X线摄影(钼靶):主要用于40岁以上女性的乳腺癌筛查,对发现微小钙化灶有独特价值,是早期发现乳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对于腺体致密的年轻女性,其诊断效能会受到一定限制。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乳腺占位性病变的定位、判断病变范围以及鉴别良恶性有较高价值,尤其在乳腺癌的术前分期等方面应用广泛,能更全面地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病理检查:是确诊乳腺占位性病变性质的金标准。常用的方法有空心针穿刺活检、麦默通活检及手术切除活检等。通过获取病变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明确病变是良性还是恶性,以及具体的病理类型等,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四、不同人群乳腺占位性病变的特点及应对
年轻女性:年轻女性乳腺占位性病变以良性居多,如乳腺纤维腺瘤等。但也不能忽视恶性的可能,由于年轻女性乳腺腺体相对致密,超声检查可能更具优势。若发现乳腺占位,应定期进行超声等检查随访,密切观察病变的变化情况。如果是乳腺纤维腺瘤,在妊娠、哺乳期需关注其变化,必要时在医生评估下决定是否手术。
中老年女性:中老年女性乳腺占位性病变需警惕乳腺癌的可能。对于有乳腺癌高危因素(如家族史、既往乳腺不典型增生等)的中老年女性,更应加强筛查。一旦发现乳腺占位,应及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明确性质,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特殊病史人群:对于有乳腺良性疾病病史(如长期乳腺囊性增生病等)的人群,发生乳腺占位性病变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需要更加密切地进行乳腺检查监测病变情况。而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除了常规筛查外,可能需要更早开始筛查,并且在筛查方法的选择上可能需要更谨慎,必要时可考虑基因检测等辅助手段来评估患病风险。
总之,乳腺占位性病变是需要引起重视的情况,通过多种检查手段明确其性质后,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良性病变多数通过定期观察或简单治疗即可,恶性病变则需要根据具体分期等情况进行综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