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囊性增生是乳腺实质良性增生,与内分泌紊乱相关,表现为周期性乳房胀痛、可触及腺体增厚等;乳腺囊肿是乳腺导管或腺泡局部扩张形成的含液囊肿,分单纯性和积乳囊肿,表现为乳房内可触及肿块等,两者在定义、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等方面有差异,需通过相关检查鉴别诊断并采取合适处理措施。
1.定义与本质
乳腺囊性增生:是乳腺实质的良性增生,既涉及乳腺导管系统的上皮增生,也有乳管周围或腺泡周围的纤维组织增生,本质是乳腺主质和间质不同程度的增生及复旧不全导致的乳腺结构紊乱,与内分泌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尤其是雌、孕激素比例失调。
乳腺囊肿:是乳腺导管或腺泡局部扩张形成的含有液体的囊肿,可分为单纯性囊肿、积乳囊肿等,单纯性囊肿主要是由于内分泌紊乱引起导管上皮增生,管内细胞增多,致使导管延伸、迂曲、折叠,折叠处管壁因缺血而发生坏死,形成囊肿;积乳囊肿多因哺乳期某一导管阻塞,导致乳汁淤积而形成。
2.临床表现差异
乳腺囊性增生: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具有周期性,往往在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后缓解或减轻,疼痛程度不一,可累及一侧或双侧乳房,可触及乳腺腺体增厚,呈片状、结节状或条索状,边界不清,质地韧,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乳头溢液,多为淡黄色、无色浆液性溢液。
乳腺囊肿:多数患者主要表现为乳房内可触及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好,与皮肤无粘连,大小不一,一般较小的囊肿可无明显症状,较大的囊肿可伴有乳房胀痛,疼痛程度相对较轻,与月经周期的关系不如乳腺囊性增生明显。积乳囊肿多发生在哺乳期或哺乳期过后,肿块有乳汁淤积的相关病史背景。
3.影像学表现区别
乳腺超声:
乳腺囊性增生:可见乳腺腺体结构紊乱,回声不均匀,可探及散在的片状低回声区或不均质回声区,有时可见增粗的乳腺导管,但一般无明确的囊性无回声区(部分患者可能因导管扩张较轻而不易发现)。
乳腺囊肿: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壁薄,后方回声增强,根据囊肿内容物的不同,内部透声情况略有差异,积乳囊肿内有时可见细密点状回声。
乳腺X线摄影:
乳腺囊性增生:可见乳腺腺体密度增高,结构紊乱,可能有散在的斑片状或结节状密度增高影,有时可见增粗的血管影等,但特异性相对不如超声。
乳腺囊肿: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影,边界锐利,周围乳腺组织被挤压,可见环形透亮带。
4.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乳腺囊性增生:雌激素相对过多或孕激素水平相对不足,导致乳腺导管和腺泡过度增生,复旧不全。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影响内分泌调节,增加乳腺囊性增生的发病风险。此外,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药物或保健品也可能诱发该病。育龄期女性由于内分泌波动较大,是乳腺囊性增生的高发人群。
乳腺囊肿:对于单纯性囊肿,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导管上皮分泌功能紊乱是关键,月经周期中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影响导管上皮的分泌与吸收平衡,导致局部液体潴留形成囊肿。积乳囊肿主要与哺乳期乳腺导管阻塞有关,如乳头发育不良、乳汁排出不畅等,初产妇或哺乳方法不当的女性更容易发生积乳囊肿。
5.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乳腺囊性增生: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对于疼痛较轻的患者,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缓解,如保持心情舒畅,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减少高脂、高糖饮食摄入等。疼痛较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调节内分泌的药物,如他莫昔芬等,但需注意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定期进行乳腺检查,一般建议每3-6个月复查乳腺超声,观察病情变化。
乳腺囊肿:较小的、无症状的乳腺囊肿一般只需定期观察,每3-6个月复查乳腺超声,了解囊肿大小、形态等变化。对于较大的囊肿或有症状的囊肿,可考虑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囊液,抽吸后囊肿有复发可能。积乳囊肿如果合并感染,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必要时可能需要手术切开引流。哺乳期女性发生积乳囊肿时,要注意保持乳腺导管通畅,可通过热敷、按摩等方法促进乳汁排出。
总之,乳腺囊性增生和乳腺囊肿在定义、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发病机制及治疗等方面均存在不同,临床上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鉴别诊断,以便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