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需长期管理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滑膜炎为主要病理特征,核心病理机制为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关节组织。该病全球分布,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高峰发病年龄为40-60岁,儿童及老年人亦可患病。其临床表现包括关节受累和系统性表现,诊断依据2010年ACR/EULAR分类标准和影像学检查。发病机制涉及免疫异常、遗传与环境因素及年龄与性别差异。治疗原则为早期干预与达标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生物制剂与靶向合成DMARDs及糖皮质激素。特殊人群如妊娠期与哺乳期女性、老年患者及儿童患者需注意用药安全。生活方式管理包括物理治疗和心理支持,早期诊断与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但合并肺间质病变、血管炎或感染者预后较差。患者应与风湿科医生密切合作,定期随访并调整治疗方案,以维持生活质量并延缓疾病进展。
一、类风湿关节炎的定义与本质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滑膜炎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核心病理机制为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关节组织,导致滑膜增生、炎症浸润及软骨与骨破坏。该病具有全球分布性,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3倍,高峰发病年龄为40~60岁,但儿童及老年人亦可患病。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1.典型症状
关节受累: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腕关节等小关节为主,呈对称性肿胀、压痛及晨僵(持续≥1小时)。
系统性表现:可伴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合并类风湿结节、血管炎或肺间质病变。
2.诊断依据
2010年ACR/EULAR分类标准:需综合关节受累数量、血清学指标(如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CPA)、急性期反应物(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及病程(≥6周)进行评分,总分≥6分可确诊。
影像学检查:X线可见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疏松及骨侵蚀;超声或MRI可早期发现滑膜炎及骨髓水肿。
三、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
1.免疫异常
自身抗体(如RF、ACPA)与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及炎症细胞因子(如TNF-α、IL-6),导致滑膜持续炎症。
2.遗传与环境因素
HLA-DRB1等位基因与RA易感性相关;吸烟、感染(如EB病毒、牙龈卟啉单胞菌)及雌激素水平波动可能为诱发因素。
3.年龄与性别差异
女性绝经后发病率上升,可能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的免疫调节失衡有关;老年患者合并症(如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风险更高。
四、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
1.早期干预与达标治疗
治疗目标为控制症状、抑制炎症、防止关节破坏及改善功能。
需定期评估疾病活动度(如DAS28评分),调整治疗方案。
2.常用药物分类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缓解疼痛与炎症,但无疾病修饰作用。
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为一线治疗药物。
生物制剂与靶向合成DMARDs:如TNF-α抑制剂、JAK抑制剂,用于中重度活动性RA。
糖皮质激素:短期小剂量使用,需警惕感染、骨质疏松等副作用。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妊娠期与哺乳期女性
妊娠期间需停用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致畸药物,可选用柳氮磺吡啶(需补充叶酸)或羟氯喹。
哺乳期避免使用生物制剂,部分药物可能通过乳汁分泌。
2.老年患者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选择NSAIDs及DMARDs,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3.儿童患者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需根据亚型制定个体化方案,避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六、生活方式管理与预后
1.非药物干预
物理治疗:关节功能锻炼、热敷或冷敷可缓解疼痛。
心理支持:抑郁与焦虑可能加重病情,需心理干预或社会支持。
2.预后因素
早期诊断与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延迟治疗可能导致关节畸形与功能丧失。
合并肺间质病变、血管炎或感染者预后较差,需多学科协作管理。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需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患者应与风湿科医生密切合作,定期随访并调整治疗方案。通过科学治疗与生活干预,多数患者可维持生活质量并延缓疾病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