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是乳腺组织炎症,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哺乳期女性多见,有局部红、肿、热、痛及全身症状,体征检查有炎症表现,影像学可见相应改变,处理需根据情况暂停哺乳、热敷或切开引流;堵奶是乳腺导管堵塞致乳汁排出不畅,主要发生在哺乳期女性,局部有硬块但无红肿热痛等全身症状,体征检查无炎症表现,影像学可见导管扩张,处理主要是调整哺乳姿势、增加吸吮次数及局部按摩。两者在定义本质、症状表现、体征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处理方式上均有差异。
一、定义与本质
乳腺炎:是指乳腺组织的炎症,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于哺乳期女性,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堵奶:主要是乳腺导管堵塞,乳汁排出不畅导致,并非感染性炎症,多因哺乳姿势不当、乳腺发育等因素引起。
二、症状表现
乳腺炎
局部症状:乳房局部会出现红、肿、热、痛,炎症部位皮肤温度升高,有明显的疼痛点,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形成脓肿,触及有波动感。例如,哺乳期女性一侧乳房某一区域突然出现红肿热痛,且疼痛进行性加重。
全身症状:可能伴有发热,体温可达到38℃-39℃甚至更高,还可能出现寒战、乏力等全身感染症状。这是因为细菌感染后,其毒素等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
年龄、性别因素:主要发生在哺乳期女性,尤其是初产妇,由于哺乳经验不足等原因更容易发生。非哺乳期也可能发生乳腺炎,如导管扩张症等情况,但相对少见。
堵奶
局部症状:乳房局部可能有硬块,但皮肤一般无明显红肿,疼痛相对较轻,多为胀痛,硬块可随乳汁排出而缩小或消失。比如,哺乳后乳房某一部位有局限性的硬块,按压时有胀痛感。
全身症状:一般无全身症状,体温通常正常,精神状态不受明显影响。
年龄、性别因素:主要发生在哺乳期女性,与哺乳相关的因素密切相关,如婴儿吸吮力量不足、哺乳间隔时间过长等。
三、体征检查
乳腺炎
体格检查:医生触诊时,炎症部位有明显压痛,可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细菌感染。例如,血常规化验显示白细胞计数超过1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大于70%。
年龄、性别因素:哺乳期女性进行检查时,需考虑哺乳对检查的影响,同时初产妇由于乳腺组织相对较致密等因素,可能在诊断上需要更仔细的评估。
堵奶
体格检查:乳房局部硬块处皮肤无红肿,压痛相对较轻,腋窝淋巴结一般无肿大。血常规检查通常无异常,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在正常范围。
年龄、性别因素:哺乳期女性进行检查时,要考虑到堵奶是因为乳汁排出不畅引起,与乳腺炎的炎症表现不同,需注意与乳腺炎鉴别。
四、影像学检查(如有需要)
乳腺炎
超声检查:可见乳房局部组织增厚,回声不均匀,炎症区域可能有低回声区,形成脓肿时可见液性暗区。
年龄、性别因素:哺乳期女性进行超声检查时,要注意避免因哺乳设备等对检查造成的干扰,同时不同年龄段哺乳期女性的乳腺组织超声表现可能因生理差异有一定不同,但总体诊断价值相似。
堵奶
超声检查:可见乳腺导管局部扩张,内有乳汁淤积的回声,但无明显炎症表现的组织改变,如无红肿热痛对应的组织异常回声。
年龄、性别因素:哺乳期女性超声检查时,可根据孕周、哺乳时间等因素综合判断堵奶情况,初产妇可能因为乳腺导管相对较细等原因,堵奶时超声表现可能更明显提示导管扩张等情况。
五、处理方式差异
乳腺炎
一般处理:如果是轻度乳腺炎,需要暂停患侧乳房哺乳,但要保持乳汁排出,可通过吸奶器等辅助。同时进行局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但如果形成脓肿则需要切开引流。
年龄、性别因素:哺乳期女性在处理乳腺炎时,要考虑到婴儿的喂养问题,尽量选择不影响婴儿健康的治疗方式,非哺乳期乳腺炎处理时也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相应处理,不同年龄段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病因可能有所不同,处理方式也需个体化。
堵奶
一般处理:主要通过调整哺乳姿势,增加婴儿吸吮次数,也可进行局部轻柔按摩,从乳房外周向乳头方向按摩,促进乳汁排出,疏通堵塞的导管。
年龄、性别因素:哺乳期女性在处理堵奶时,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按摩力度等,初产妇可能需要更专业的指导来正确进行按摩等操作,以避免加重堵奶或引起其他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