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是具癌变潜能的子宫内膜增殖性病变,雌激素长期刺激是重要发病机制,病理有大体和镜下表现,临床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等,诊断靠内膜活检等,治疗有药物和手术,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年轻患者相对预后较好但需随访,围绝经期女性要综合评估。
一、定义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是一种子宫内膜的病理改变,属于子宫内膜增生症的一种类型,是具有一定癌变潜能的子宫内膜增殖性病变。它的特点是子宫内膜腺体出现不典型的增生改变,细胞有异形性,但还未达到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标准。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雌激素长期刺激:
年龄因素:多见于青春期、围绝经期或绝经后伴有无排卵的女性。青春期女性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卵巢功能衰退,排卵异常,导致雌激素持续分泌,缺乏孕激素拮抗,使得子宫内膜长期受单一雌激素刺激而发生不典型增生。例如,青春期女性可能因学习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影响内分泌,出现无排卵,长期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排卵不规律,雌激素水平波动大,易引发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肥胖等情况也会导致雌激素长期刺激。肥胖女性脂肪细胞可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使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长期服用外源性雌激素药物,会打破体内正常的激素平衡,导致子宫内膜受雌激素持续作用。
其他因素:某些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也会因内分泌紊乱导致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存在排卵障碍,雄激素水平升高,同样会使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刺激。
三、病理表现
大体表现:子宫内膜可呈弥漫性或局灶性增厚,有的可表现为息肉样改变。
镜下表现:主要是腺体的变化,腺体数目增多,腺体大小、形态不规则,可出现腺上皮细胞的异型性,如细胞排列拥挤、核大、深染、染色质分布不均、核仁明显等,间质减少。根据腺体的增生程度等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的亚型,如腺型、腺棘皮型等,但核心是存在不典型的细胞改变。
四、临床表现
异常子宫出血:是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或不规则阴道流血等。例如,原本月经规律的女性可能出现月经周期从28天左右变为1-2个月来一次,或者经期从3-7天延长到10天以上,经量明显增多等情况。
其他: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而是在体检或因其他原因进行子宫内膜活检时发现。对于围绝经期女性出现异常子宫出血,需要高度警惕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甚至子宫内膜癌的可能。
五、诊断方法
子宫内膜活检:是诊断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金标准。通过刮宫或宫腔镜下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观察腺体和细胞的形态等改变来明确诊断。例如,在宫腔镜直视下选取可疑的内膜组织进行活检,能更准确地获取病变部位的组织。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了解子宫内膜的厚度、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初步判断子宫内膜是否存在异常,但不能确诊。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有一定帮助,可更清晰地显示子宫内膜的结构和病变范围等,但一般不作为首选的诊断方法,而是在需要进一步评估病变范围等情况时使用。
六、治疗及预后相关
治疗:
药物治疗: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等,可采用孕激素治疗,通过孕激素拮抗雌激素的作用,促使子宫内膜向正常方向转化。常用的孕激素有甲地孕酮、黄体酮等。但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子宫内膜的变化及患者的反应。
手术治疗:对于无生育要求、年龄较大、病变范围广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行子宫切除术。例如,绝经后女性,无生育需求,诊断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可选择子宫切除手术。
预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患者的年龄、病变的程度、治疗是否及时规范等。经过规范治疗后,部分患者可以逆转病情,但有一定的复发风险。如果不及时治疗,部分患者可能会进展为子宫内膜癌,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年轻患者相对预后可能较好,但也需要长期随访观察;年龄较大、伴有其他高危因素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特殊人群如青春期女性,在治疗时需要兼顾其生育需求,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内分泌及子宫内膜变化;围绝经期女性则要综合评估其整体健康状况和治疗的利弊等。



